面前的HR总监了解完我的毕业学校、兴趣爱好、工作特长之后,侧着头,抱着善意、好奇的笑容问:“为什么你读的是计算机,然后又来做了HR呢?”“我就知道一定会问......”我心里又嘀咕了一下。这个问题是我目前跟所有HR聊天都会被问起的同一个问题、尽管这么些年来,我见过有读动物学的、医学的、法学的、自动仪器的做培训,但是读计算机硬件的做培训,依然会引起所有面试官的兴趣。既然这个问题绕不开,我就接着它作为我职场回忆的起点吧。
时间回到2011年1月,刚结束了上海IBM芯片设计中心的实习,怀揣着某省通信设计院的offer,当时心情还算是略带着骄傲的。当时通信行业还是如日中天,设计院这种带有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在父母一辈口中是铁饭碗。大街网等校园论坛上的前辈也坦言,工作不算累,到2、3线城市做项目节奏悠闲,周末回广州度个假,耐着性子做3年左右,年薪到10-15w没问题。当年在广州,30-60万还是能买到2人小窝的。觉得一切还是挺美好的。
2月份春节到,同学聚会少不了。初中同学之中有一些已经工作了2、3年,开始熟悉了职场,讲述着当时我还是似懂非懂的职场故事。2-3个跟我一起读研的同学自然交换着offer的情况。其中一位跟我聊到他准备入职一家保险公司。当时我十分震惊,因为他是学的专业是跟光学仪器相关的,专业型强,据我了解薪酬也不低。“去蔡司做,做几年也就这样了。”我看着他分析行业、收入、自己的兴趣、朋友们的建议,实话说,那一顿饭的后半段,我的思绪万千,心思也没有在饭桌上了。
一直以来,我自认还是一个比较有独立想法的人,读研、参加比赛、到IBM上海实习、获得奖学金,我觉得自己都在按自己的想法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但是在就业这个重要的人生关口,我似乎没有聆听过自己的内心。我随着惯性就往舒服的路上走了。这是我想要的生活么?并不是。这里没有给大家打鸡血的意思,也不是我天生矫情。一切跟我的成长经历相关。我过往的经验告诉我,只要我有一段时间觉得过得很顺,之后就肯定要花N倍的汗水和努力去弥补一些东西。所以慢慢我的潜意识告诉我,舒服是挺罪恶的,不想以后过于辛苦,当下就不能过于舒坦。
第二天一早上,尽管天气寒冷,我还是一早上从被窝上跳起来搜索求职网站,我是那种坐言起行的人,起码行动可以延缓我心里的焦虑感。当时的求职网站不像现在那么多,猎聘、领英都是1-4年后的产物了。当时中华英才每况日下,没啥好职位给到应届生的。人家都说学校论坛很多很好的信息,但是说一个我都不好意思说的,我这么多年来基本没有泡过学校论坛。那就从51job开始吧。当时我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扭转开来,还是往本专业上找,当时想着脱离体制,做一些市场化的公司吧。联系了两家在萝岗科学城的公司,面试了也都发offer了,但是都没有答应。一个是因为觉得面试的过程很水,问了几个问题,就说ok了,希望赶紧来开干,不严谨,好像就是急着人用,找人来顶的感觉。二是觉得公司的规模都不大,当时觉得自己刚入职场,还是想进入一个大的平台,有一些好的前辈带自己的,这对于IT专业感觉尤为重要。尽管这两个原因,有很多很多值得驳斥的理由,但是那时候我还是一枚未进入职场菜鸟,父母给不了太多有价值的建议,所以也就这么着了。
折腾了大半周,没什么新进展,心情自然是低落的。更让我低落的是,硬件设计这个行业在广州基本没有什么基础和氛围。这意味着,以我现在的专业,要留在广州是很难有啥作为的。不要说什么“不要问广州能为你做什么,问一下你能为广州做什么”的话,我也想成为任正非,但是任正非不会在20多岁的时候有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务实,是大部分广州人的特点,也许从外人看,可以算是“通病”。(这一点以后的文章会有相关的故事)后来我问自己,我除了硬件设计,还能做什么?我读书的时候参加过学校活动,大家都夸我脑袋挺灵,创意挺丰富的。另外比起对着设备,我更喜欢跟人打交道。于是我开始在搜索栏敲打“策划”。之后的发展我觉得就没有必要人为地解释太多了,出来的结果之中有国内某咨询公司的“培训策划岗”。当时怀揣着希望、忐忑、也可以说是病急乱投医吧,按下了“投送简历”的按钮。然后就有了未来6年的故事。
很多大的事情,当初很有可能就是有一连串难以解释的,随机的选择引发的。今天的故事没有鸡血、也没有说教,坦诚说,入行的第一步就是因为一个聚会、一份不安、一个随机的搜索结果。但是既然命运选择了这个方向,要怎么抓住,我觉得还是要靠自身的准备和努力的。之后的故事请期待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