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目标之一是读50本书,其实之前一年的阅读量是可以达到50+的,但是多数是泛泛地读,没有记录缺少思考,所以就会出现读了记不住收获不大的结果。因此,今年50本书的目标是要达到“读过之后一定会有某种看得见的收获”,最好的形式莫过于每读完一本能够有书评输出。恰好新年第一天,加入了奚晓乔早起读书打卡营,一周时间读完了《认知突围》。
这本书共分为六章,分别从认识自己、认识知识、认识金钱、认识时间、认识关系、认识人生六个维度对日常司空见惯的认知进行了突围。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维度从分析人的层面来说更具宏观性,其他三个维度则是从具体层面来分析。
重新认识自己
就像苏格拉底将“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认识自己。然而作者的观点认为“只要是人,必然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我们只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认识训练来调节正确认识的程度”。通常我们习惯从两个方面认识自己:一是从个人的记忆认识自己。人都是有记忆的,但对于认清自我来说,人的记忆未必靠谱,因为潜意识里我们会对记忆进行再加工,加工后的记忆已然不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了。二是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构建在他人反馈的基础上,然而人都是有虚荣心的,都有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的倾向,以期从别人的评价中看到更完美的自己。这个过程中可能就会“装”,把真实的自己丢了。所以我们看,上面两种方式都难以认清真实的自己,真正地认识自己需要由内而外。
作者还介绍了懒惰、机会、势力等几个问题。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说‘道理我都懂,只是懒’,然而在作者看来,选择懒的这个行为,本质上是看不到正确做事能带来的巨大好处,根源在于认知能力受限。对于机会,作者认为机会从来不是从天而降的,机会一直在那里,是可以靠自己拥有的资源自行开发出来的,我们感到没机会只是没有满足开启它的条件而已。对于势力,我们往往认为它是贬义词。然而不得不承认,我们每个人本就是生而势力,从进化论的角度理解就很容易了。所以作者建议我们从内心深处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势力,坦然地接受这一事实有助于自己在紧要关头不被世俗的道德压力所捆绑。
重新认识知识
首先,什么是知识就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作者认为知识的面试无穷的,知识的维度是非常广的,如果仅把知识等同于上课、读书,那就太狭隘了。而且知识是分层次的,犹如一个金字塔:最底层的是信息知识、往上依次是加工知识、体系知识、最高层次的是智慧,而我们大多数人仅止步于加工知识,就连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人也寥寥无几。在摄入知识的环节中,作者提出了优先摄入有效知识,告诫大家一定要认清楚次有效知识,而有效知识和次有效知识的差别就在于知识本身的联结点数量和可应用的范围。阅读在获取信息室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作者在分析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从碎片化阅读起步,建立每个知识体系的入口,进而过渡到系统阅读。打造知识体系,作者认为需要“笨办法”,需要完善“元知识”,需要学会深度思考,需要学会分享。想要学习更多知识,则需要持续不断地输入,然而大多数人坚持不下来,作者认为是缺少学习的动力,而持续学习的动力来源就在于对目标的认知。知识在于运用,没有变现的知识是无用的,任何维度的有效知识只要找对了合适的变现路径,就能转化成财富。网络时代更是给知识变现提供了无限种可能。
重新认识金钱
对金钱的认知,不要太极端,首先需要正确认识金钱。既不能太谄媚它,也不能抗拒它。要充分认清金钱的作用和自己对于金钱的渴望程度,要敢于承认自己爱钱,不当“视金钱如粪土”的圣贤人,也不做“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拥簇着,金钱就是人性的放大器。在当今的自由市场下金钱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挣钱显得也越来越理直气壮,金钱本无道德属性,然而挣钱真的是一件有道德的事情。父辈的观念还停留在省钱存钱的时代,我们决不能无节制地省钱。省钱的初始动机在于贫穷,而不是美德,我们不能把“勤俭节约是美德”用错了地方,而要学会正确的省钱姿势。我们先得知道什么东西使我们的成本,省了钱以后增加了哪些显性和隐性成本,以及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如何。年轻人,更应该学会花钱和投资,因为花钱是购买体验,体验本身就是潜在的财富,而投资在本质上是另一种程度上的开源。在怎样挣到钱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了“寻找难以替代性”、“学习技能”、“让别人挣钱”、“学会用风险盈利”四种思维。
重新认识时间
作者提出了一个“赚时间”的概念,什么样的行为可以为自己赚到更多的时间呢?就是在短时间内通过大量练习迅速到了一个“再花时间下去,投入和产出比就不划算了”的装填,然后迅速切换到新的领域。注意力是我们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使用注意的方式,注意力是我们管理自己的关键,我们将注意力用在了哪里,就等同于将时间用在了哪里,我们任何时候使用注意力,都伴随着无法做另一件事的隐性成本。时间都是有价值的,当我们能够正确计算时间价值的时候,才知道才是时间重要还是金钱重要,做出正确的选择。不仅仅是时间和金钱的替换,进一步讲,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需要客观理性地选择合适的计算方式,快速判断可见损失和隐性收益之间的关系。作者还提出了正确赚时间的八大法则:分别是“列出条目任务““寻找高效时段““远离噪声干扰““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减少后台运行””减低切换频率””明确任务目的””挤时间”。
重新认识关系
作者对关系的分析看起来有点儿“不近人情”,然而事实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行善或者关系他人,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无论对亲戚好友还是对陌生人。任何人之间的关系是有边界的,我们需要划清自己的界限,尊重他人的界限。父母总是为子女好,果真如此吗?这只是社会属性使然,而这种亲子关系并不是天然的。父母这种生物,跟“对子女好”之间是没有什么必然的逻辑关系的。其实一味地对孩子好是一种自私,因为对孩子好是使父母心情愉悦的本意,符合本意的当然是自私。恋爱,婚姻的关系说到底是一种博弈,是一种合作关系,但婚姻不是敌进我退的零和博弈,履行或者不履行婚姻责任是一种基于自身利益的选择行为。在中国,亲戚的概念正在淡化,朋友的概念正在加强。正确的社交方式是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大量的短期社交,而前提是找准自己的社交定位,少做无用功。情商从广义上来说也是智商的一部分,它的高低并不以是否懂得做某些特定的事为依据,而是以是否达成预定目标为判断依据。知恩图报并不正确,既然知了恩就不要图,要马上报,因为恩情会随着时间被打上折扣。
重新认识人生
从认识自己讲到他人,从金钱讲到知识,从时间讲到人生,这些都是决定人生质量的关键点,也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在这一章里,作者提供了以下认知清单:人生没有起跑线,也没有假想的跑道,如果要用游戏来表示,应该是一个自由度最高的游戏。人生的最大意义在于体验,总是体验重复和相似的风景,其实在人生的时间利用率上是吃亏的。说不想努力的人,不是不想要努力后的结果,而是惧怕努力要付出的成本。努力有着许多“坑”,并非仅是看上去努力就能达到目标。很多“坑”是达到一定高度前不可避免的,那么踩“坑”其实是越早越好,越早损失越少。格局是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下层没法看清上层的世界。学习和职一样,长期来看,都是专注自身最划算。提升格局首先要勇于打破自己的积累,看得到往上有更高层次。合理分配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合理安排投资和消费的时间点,是提高人生使用效率的两大关键。幸福源于比较,但不论是跟他人比较还是跟自己比较,这都是电脑能调整的事。
以上就是《认知突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书中的确有一些认知真正地突围了惯常思维,但个人感觉这些认知在平时基本都接触过或者自己也能意识到,只是作者能够全面的整合并系统地呈现出来,在纸面上能够让读者感觉到存在的真实。作者在后记里也感谢了罗辑思维、李笑来等团队和个人,他们的著作和思想给予作者很大启发。
其实,之前看到这种书籍会认定为鸡汤,多半不会有翻开的欲望。而这本书是我最好的初中同学买了邮递给我的并强烈推荐,于是拿到书用了两个半天迅速读完了。新年第一天开始早起读书打卡,于是选了这一本重新来读,也是希望能够让自己的认知能够进一步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