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思维一直是我所推崇的。事实总是赤裸裸的、片面的、直接的,有时会伤人,不讨人喜。故事是事实的包装,增加了情感、增加了逻辑、增加了完整性,道理隐含其中,让我们自己去总结、去领悟。
故事是一种总结能力、一种观察能力、一种情商能力;故事能产生一种信仰,信仰是“移动大山”的力量(不是事实)。信仰在人际关系中常常表现为一种信任,故事是打开信任的“钥匙”。通过故事,我们能够激励、说服他人,最终达成积极合作。
“故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次也借《故事思维》进行一次归纳、总结,便于以后的归集、记忆。
工作、生活中的故事无非六种,我按照自己的逻辑理一理:
1. “我是谁”的故事(who)”;
2. “为什么我会在这里”的故事(why);
这两个是沟通的基础;人们知道“你是谁?”、“为什么在这里?”才会建立 信任关系。
3. “愿景”的故事(where);
要带我们到哪里。
4. “教学”的故事(how);
怎样带动你。
5. “行动价值”的故事(how to do);
怎样去做。
6.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的故事(what)。
一、 “我是谁”的故事(who)”;
故事的影响力是“你们可以信任我”这种承诺无法比拟的,特别是自己的故事。你说你是一个好人,谁相信呢,我们需要自己判断。你用故事去封装你的经验、实践,让人们“亲眼看到”你的所做所为,是获得你真正影响力的秘诀之一。
罗斯是个富三代,接替爷爷的位置坐在股东会上。他35岁,看起来却像个13岁的毛孩。看着不相信自己的股东,他讲到:
“我25岁获得双硕士学位,第一份工作是为一家造船厂画电气平面图。我自小在船上长大,我觉得画这种图几乎不需动脑子。
一天早晨,我接到一位工地工人电话:‘你确定这是正确的吗?’我生气了,‘你照图施工就是。’一小时后,他的上司来电话:‘你确定吗?’我更没耐心了,‘我一小时前就说过了。’后来,董事长的电话终于把我从被窝里赶起。我到工地看了一下图,终于耷下了头。我是左撇子,把右舷和港口的位置画颠倒了。所幸,还来得及挽救。
第二天我发现办公桌上放着一个盒子,工作组给我买了一双网球鞋,以示警示。以防再次弄错--左边是红色的,代表港口;右边是绿色的,代表右舷。这双鞋子不仅让我记住了港口与右舷,还时时告诫我:即使成竹在胸,也要侦听别人的声音。”
当然,“我”的故事也包括自我剖析(坦诚)和讲别人的故事(代表你是什么样的人)。
二、“我为何而来”
人是一种动物,天生具有一种警惕心,一般人还会有一点自私心。我们讲故事要坦诚。
一个成功的商业人士,经常在艾滋病患者关怀中心做志愿者。他出去找捐款或请人帮忙时,常说这样的故事:
他曾到过圣城,有当地人向他解释过为什么死海和加利利海不一样,原因在于死海没有出水口。虽然两者水源相同,但是死海的水只流进不流出。死海的流出通道受阻,造成海水的盐分不断上升,让死海最终失去生机。而加利利海仍然生命力旺盛,因为有水不断流进流出。
他讲这个故事,寓意他的人生体悟:对他而言,要使生命保持活力,让生活有意义,帮助他人是不可或缺的。对别人的启迪——获得财富的同时又懂得施舍,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有生机。
三、“愿景故事”。
当听你说故事的人(不管对方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已经了解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讲故事的目的,那么,他们接下来最想听到的是,你究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
比如你是一个CEO,你必须想方设法让员工们与你的梦想产生共鸣——让他们和你拥有一样的梦想。
我们所宣传的价值观、会议精神(比如“九个并重,九个更加重视”),最终往往成为印在各种卡片上、刻在墙壁上的标语,或者成为各种场合的口号。我们实际上就像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宣读“誓词”一样有口无心。倒不是说我们不认可、不尊重这些理念,只是这些东西太遥远、太抽象了,没有具体的生活事例,我们感受不到它们的意义。
一个小型初创公司的 CEO 把自己比作现代版的梵·高,用他的故事向员工描绘自己对公司未来的憧憬。梵·高的故事很契合他手下的 20 多个员工的形象,他们就是一群“疯狂怪异的软件艺术家”。梵·高对艺术的执着和天赋让他创造出了当今价值数亿美元的作品。
他们在公司里挂满了梵·高的作品。许多员工都有一幅自己心仪的作品,这些作品能在他们觉得快要撑不住的时候鼓励他们,让他们继续战斗下去。
这个故事要传递但没有明言的信息就是:他们所有的牺牲和奉献,以及默默无闻都是值得的,最终都将会得到回报(而且相当可观)。
好的梦想故事应该能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从而克服当下的挫折和沮丧,振作起来。
1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