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听到朋友说“一直不知道你原来是这样的人,原来你还有这样的一面”这样的话。之前对这些话总是一笑而过,今天觉着这个话题挺有意思,可以聊聊~
我们首先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构成了“我”?一般的答案就是从社会性与个体性进行解答。“我”在社交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及为人熟悉的形象,这是“我”的社会性身份;独处时,内视自己的内心世界,看到的这个“我”,是“我”的个体性身份,所以完整的“我”是由外在与内在的“我”的统一。
这时候可以回答为什么别人会有种“不认识”的感觉。“每个人都是座孤岛”这句话的身份是内在的“我”,这个“我”只有我了解。别人尝试一切的方式去包围我,试图恐吓、诱骗都不能突破内外那一层似乎不存在的膜壁。内在的“我”只有我主动介绍给你,你才能有所了解。
卢梭,个体自我概念的发明者,对“我”的内外之分有很精彩的论述。他觉着在交际中别人认识的他,并不是他,所以他洋洋洒洒写了近50万字写就了《忏悔录》,放肆的将自我真实的一面坦露在世人面前。
只有我是这样的人。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于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您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您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