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手上掌握了很多的资讯,我们打开电视可以看到上百个电视台,我们透过手机和网络可以看到世界各种各样的东西。可我常常听朋友抱怨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资讯泛滥的时代。一个事实是,其实资讯怎么加也不等于知识,但是知识怎么加也不见得等于智慧。可是“忘”是使你回来做自己的一种智慧。当我们讲“忘我”的时候,更多的是指一个状态,是一个生命轻松的状态。这是我从台湾美学家蒋勋所写的《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书上看到的一个观点。
这个下午,我在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中看到关于“忘”的两个句子,其一是,《饮酒二十首.其二》中的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其二是,《桃花源记》中的一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欲辩已忘言”讲的是,行为和思想可能是两回事,哲人有时候并不如一个在路边采菊花的人更懂得生命的道理。因为后者是行为的实践,而不是思想的讨论。有时候你看到一个老农夫,跟他泡茶,聊聊天,其实不见得需要我们要用大道理去教他,他本来就很懂生活。因为他本身就活在生命的智慧中,所以你才会“忘言”。而“忘路之远近”讲的是,因为迷路了,才有下面的发现。我们有时候去旅行,最常问的是:“我们下一站去哪里?”“多久可以到?”可是如果你真正陶醉在一个风景中,你会一种“忘路之远近”的感觉出来。把它转成我们今天的生命情景,就是你忘了目的性之后,才会碰到美景和奇景。
我记得上次去看岱仙瀑布,当我身临瀑布水雾中的时候,整个感官已经被它包围,被它迷住。忽然出现了一个穿越感的美好时刻,似乎看到了李白《望庐山瀑布》描写的那个场景,因为我之前真的有一个“忘我”的过程。忘我,就是一个人把现实的东西暂时忘掉了,因为我们常常会被现实的记忆和事物牵绊住了。我今天看到陶渊明用了一个“忘”字,它是说怎么样把知识、理论和一切牵绊忘掉以后去做人,做一个“忘我”的人,做一个真正的“自己”。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一直把知识和资讯当成一个堆积的东西,可能最后我们不知道怎么去生活,我们可能失去了生活的智慧,其实“活在当下”才是本体。
你可能会觉得记忆很重要,是因为记忆可以帮助考试,帮助回答问题,帮助解决问题,记忆可以证明在这个社会里的学识和地位。可是“忘”是使你回来做自己的。当我们讲“忘我”的时候,更多的是指一个生命轻松的状态,也就是“零”和“空”的状态,那才是灵感、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桃花源”。这个部分如果没有,你就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永远被那个知识、资讯和潮流的东西在引领。蒋勋说,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两个“我”,即一个正面的“我”和一个负面的“我”。一个试图要进入社会的“我”和一个离开社会的“我”,一个爱这个世界的“我”和一个恨这个世界的“我”,一个肉体存在的“我”和一个精神存在的“我”。我想一个很入世的“我”和一个很出世的“我”在对话,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你可能会进入到你的生命世界,你的心灵世界,在那一刹那的时候,你生命里面某些真、善、美的东西会立刻释放出来。
因此,“我”本来就是矛盾的,一如水之两面。人性中有坦荡、清白,一清如水,你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也会看到人性最美的东西;可是当你一开始有心机,一如浊水,你就会看到混沌的东西,所有美好的东西就都不见了。有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简单地说,第一重境界是“执着”;第二重境界是“矛盾”;第三重境界是“忘我”。而这重“忘我”的境界,就是使你回来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