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们饭团共读了《天下没有陌生人》,这本书在很多伙伴心中激起共鸣,好几个朋友告诉我自己跟它相见恨晚。
但是,从一开始,我对这本书就是拒绝的。
我以为他会给我一个系统化的沟通训练,或者更深刻隽永的道理,至少也得颠覆我的认知吧。
结果,我强忍着读了第一章,然后回头来想,这都讲的是什么啊?
序言里,刘同对刘希平老师的这本书和他本人做了高度的评价,其中一句给出了几乎满分的表白:有些人会活在别人的闲言碎语里,有些人也会活在你的生命里。
就冲这句,这本书也应该是深入浅出、思想深刻、妙语连珠,然而我看到的却是各种碎碎念,比如做人要有眼力见、认真帮别人、不抱怨不纠结、不要交了新朋友忘了老朋友、要建立信任、提前做准备等等。
总共4章,却有50多个小节,而且彼此之间各自独立、关联性不大。
此时,我开始怀疑朋友所说的共鸣是什么?难道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还是很有销路?
不过,我更愿意相信,也希望是我自己没有读懂,没有读到书中的精华。
于是,我继续拿出这本书,再次读一遍;又一遍。
忽然间,我发现当我一直把它当做一本沟通技巧的书来读,所以期待有《说话就是生产力》的那种系统与方法,更期待像《好好说话》的“五位一体”,全息的沟通话术,当然还要有具体的场景分析。
那要是这本书不是讲沟通的呢,换个角度去看,是不是有就新的发现呢?
我再次翻开序言,发现了一句刘希平老师写的清清楚楚,但是我看了几遍都没有注意到的一句话:
在此通过这本书,我想跟大家聊聊怎样交友、怎样思考职场和生活,还有,怎样做自己。
就是这句:怎样做自己。
当我们试图读一本沟通类或者说话类的书时,我们关注的是什么,一般都是技巧,告诉我们如何快速认识陌生人、如何勾搭牛人、如何拒绝别人、如何说服别人等等。而我们恰恰忽视了一点,如果你本身这个人就是有问题的,那么会再多技巧有什么用呢?
就像古代的将军打仗是一流,但是就是喜欢屠城,你说这是一种嗜好,一种震慑,但是你我都清楚,这就是人有问题,内心很黑暗。所以在《明朝那点事而》里写到常遇春战功赫赫,绝对是个名将,但是就是爱屠城,几乎每攻打一城就屠一个,上万人的性命如同蝼蚁。每当看到这里,我就觉得非常不舒服,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名将怎么的,你打仗是比别人厉害,你手里有兵,用兵如神,那么老百姓跟你有什么愁啊,你屠杀的人当中有多少是无辜的呢?明显人品不行。所以他39岁就死了,人们说是英年早逝,也有人说是罪有应得。
说了这么多,下面谈说话,你再能言善辩、出口成章、伶牙俐齿,但是良心坏掉了,那么这个危害远远大于你的能力,并且能力越大,破坏力越大。
而刘希平老师的这本书,就是在教我们做自己。
正如三毛的一句话: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带着这种视角去看,我发现这本书变得非常好读,而且给我们提供了一套打造个人品牌的路径呢。打造品牌的路径有哪几步呢?我们简单说,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打造卖点,也就是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给自己贴标签。具体方法见第一章扩大你的朋友圈。
第二步是找对你的平台,这里的平台主要是人脉,更确切的说是你的贵人。
如何做呢,见第二章找贵人,作者从自身的主观动机到寻找的路径、结交方法都说的清清楚楚。
第三步呢,就是做运营,有了平台有了卖点,你需要持续经营,作者给我们一个新沟通手册,具体拆解为暖沟通和慢沟通,也就是带你一步步温暖别人、将心比心。
最后一步,就是做品牌了。经过上面的积累,你也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品牌,受到大家认可。那么接下来就要持续培养自己的影响力。所以具体方法见第四章做贵人。
区别于工具类的书籍,作者告诉我们操作方法,但是也在每个方法中融入了自己对做人的理解和谆谆教导。也就是提倡我们做一个讲信用的、负责人、有宽容之心的人。
关于本书的导读就到这里啦,更多精彩内容见《天下没有陌生人》;
做自己,活出你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