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洋电话里,正在美国读书的袁钧英,对着电话里的父母说道。
“你不能这样,孩子,你当初是国家公费留学的,是国家出钱出力培养的你,我们袁家不能这样忘恩负义地做人!”父亲在电话里悲哀地怒吼道。
“爸,你不用说了,国内的科研环境根本不能满足我的研究需要,我决定了,打算留在这里......”
“你!......”袁父气得嘴唇发抖,半天说不出话来,电话随即挂断,只留下一阵“嘟嘟嘟”的声音。
袁钧英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上海,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家境富裕。从小耳濡目染下,袁钧英也非常热爱读书,成绩十分优异。
在当时特殊年代的特殊运动之下,袁钧英的学业被迫中断,受到国家号召的她随着同学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袁钧英大喜,她知道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了。
于是,她加紧备考,在父母的积极指导下,顺利通过了当年的高考,成绩出来后,袁钧英以上海市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读书。
升入大学以后,袁钧英没有懈怠,因为她天生就是学习的料。学校环境虽然艰苦,袁钧英非常刻苦地学习。
快毕业的时候,国家准备选派一批优秀的学生出国深造,将来报效祖国。袁钧英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认真准备,很快她便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公派留学生。
坐在飞往美国的飞机上,袁钧英异常兴奋,她一直在想大洋彼岸将会是怎么样一个世界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的祖国一样百废待兴呢。
到了美国之后,袁钧英进入哈佛大学继续深造,研究医学。
因为语言不通,刚开始,袁钧英闹了不少笑话,同学们也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同学很不屑。他们觉得她很土。
为了能融入美国的学习生活,袁钧英开始恶补英语,尤其是口语。当其他同学在旅行,在过party时,袁钧英却将自己泡在图书馆里,奋力学习。
不愧是学霸,袁钧英很快熟练掌握了英语口语,和同学、教授沟通的时候也不再磕巴。而袁钧英也被美国的繁荣,开放而先进的科研环境所吸引。
导师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女孩格外关照,因为她身上有一股奋发有为、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关键的是她很有科研天赋。
几年以后,袁钧英获得哈佛大学神经学博士,同时得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的邀请。
在麻省理工,袁钧英一如既往地优秀,博士后毕业后,袁钧英因为优秀的学业和出色的科研成果,被哈佛大学聘为副教授。
在哈弗大学优秀的科研环境,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下,袁钧英开始了自己最擅长的神经学研究。
期间,远在中国的父母经常打来越洋电话,奉劝她赶紧回国效力,同时祖国也多次向袁钧英发出邀请。
按说袁钧英身上流着炎黄子孙的血,祖国培养了她这么多年,她能出国留学深造还是国家出的钱。
袁钧英也明白这一点,可她也深知,现在回国,她是创造不出什么新成就的,因为国内的条件非常有限。
在哈佛的日子里,袁钧英在神经学上有了突出成就,经过大量实验,她发现了减缓神经细胞死亡的化学物质。
这种物质一旦用于医学,将给人类的很多疾病带来重大的治疗价值。
比如中风,癫痫引起的神经损伤,用这种物质可以减缓,从而改变中风病人的痛苦。
为了证实这种物质的有效性,袁钧英用小白鼠做了实验。
她首先将一种药液注入小白鼠的脑中,使小白鼠的大脑受到损害,如果照这样下去,小白鼠会很快死亡。
袁钧英赶紧把自己提取的神经治疗物质注入小白鼠,奇迹出现了,小白鼠活过来了,又恢复了原来的生机。
这项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它将是医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袁钧英将这项成果毫无保留地发表在顶级科学期刊上,引起了轰动。
袁钧英也凭此项研究成果,成为神经医学界的权威。
由于袁钧英突出的科研成就,哈佛大学准备聘她为终身教授。
而要成为终身教授,前提必须是美国国籍。
再三考虑以后,袁钧英决定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国籍。
这一举动又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在父母看来,袁钧英作为中国人,学成以后就应该回国报效国家,而不是数典忘祖,进入美国的怀抱。
然而,袁钧英还是坚持她的想法: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回国后她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成就。
如果想继续有所成就,最好的途径就是融入美国社会,进入美国的顶尖科研机构中。
其实,袁钧英内心也是挣扎的,她很清楚自己的目标,自己这么多年奋斗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晚年时,随着中美交流的频繁,袁钧英很想回国看看。
这时的她已经取得了多项科研成就,并获得了顶级的国际大奖。
很多国人听说袁钧英想回国,纷纷嗤之以鼻,他们认为,在祖国最主要的时候,她不回来,现在祖国的科研也逐渐强大起来的时候,她却要回来了。
很多人甚至质疑袁钧英回国的动机,袁钧英顾不上这些风言风语。
她回国后,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献给了国家。并在多所大学讲课,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奉献给国家。
很多留学国外的学霸,在学成以后,并没有想过回国,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为美国效力。
美国的环境也的确很好,很能吸引这些科研工作者。
然而,有部分有识之士是借助美国高端的科研,尽快研究出成果,然后用这些成果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袁钧英就是这样的科学家。除了袁钧英,大家熟知的杨振宁其实也是这样的一位科学家。
当时他和邓稼先一起在美国留学,新中国成立以后,两人非常兴奋,都急于要回国效力。
然而,邓稼先劝杨振宁说,他自己学的专业回国就能派上用场,而杨振宁的专业回国以后反而施展不开,不如继续留在美国,利用美国良好的科研环境,出更多学术成就,同样是报效国家。
于是,杨振宁背负着骂名留在了美国继续深造。
当他老了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回国了,他把自己的后半生全部献给了国家。
这些科学家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他们忍辱负重,在人们的不解和责备声中,默默地搞研究。时刻不忘报效国家。
因为科学是无国界的,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