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日,一条关于黄子韬演唱会的消息真是让人惊掉了下巴,志愿者,一个无比美好与光荣的身份,竟然变成了免费的托儿。
我看到过的一个类似但同样离谱的志愿者招募是关于一个音乐节,内容是这样的:
招募志愿者维持会场秩序,工作轻松,时间下午3点到11点,工资(补助)50元,车接车送包餐食,可得到8个小时志愿时长认证,可免费进入会场并有机会和明星互动。
每句话都好像在说“来了你就赚到了,玩着就可以做志愿”。这里的志愿者和廉价劳动力有什么区别?主办方完全可以招聘安保人员而非志愿者,但是前者要支付的工资就会翻倍了。
商人从来是无利不起早,但这些商人恰恰迎合了某些志愿组织的领导的需求,去音乐节维持秩序确实比去海边捡垃圾好听得多。
志愿者,应致力于无偿的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贡献,应该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当这种无偿付出与利益挂钩,志愿就变味了。
02
几年前,曾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参加过一个关于“精准扶贫”的社会调查。带队的是团市委的一个对接领导,还有当地镇上的一个干部。我们用了一天的时间走访了18家贫困户,一行人身心俱疲。
有一户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家里三间破房,一个老人,两个病人,两个学生,一家子人没有一个劳动力。羸弱的老母亲,皱巴巴的皮肤挂在骨头上,骨头的轮廓都清晰可见。
我们事无巨细的问着,怎么病的,怎么穷的,怎么穷着生活的。当地的干部很了解他家的情况,中间时不时进行解释和补充,她家的大女儿一直安静的在旁边听。
在了解到我们想要的信息之后告辞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他家的大女儿正背对着我们抹泪。瘦小的背影让我很想去抱抱她,但终于没有这样做。
一个初二的小女孩,正是敏感多思的时候,一群自诩为志愿者的陌生人突然闯进他们家,血淋林的揭开他们的伤疤。我们确实唐突了。
说实话此次调查毫无意义,只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参加评比,弄好了还能获个奖。除了送去一袋米一桶油和一箱牛奶,没有给他们带去任何改变。
那位当地的干部在带我们看过18家贫困户之后并没有再联系我们,我们也非常默契的没有联系他。他尽力配合我们完成表演,让这场表演顾及各方的面子。
03
前两年有个帖子很火,大意是“叔叔阿姨,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说的是很多人喊着支教的口号,怀揣着一颗“我很善良”的心去山区支教两周或一个月。
不否认一些志愿者确实想为山区的孩子们做点什么,但也有很多人把支教经历当成自己的人生履历,这两周的支教经历可以成为不错的谈资或者资历,或者满足“自我欺骗、自以为是”的善良。
两周时间不会给支教志愿老师带来任何损失,但这一两周的教学能带给孩子们什么呢?
丰富课余生活?
山区的孩子的课余生活可能比你我想象的更有乐趣。
让孩子们开拓眼界?
这就好比是你画了个大鸡腿并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有这种美味,告诉孩子们要努力才能得到,而孩子们却只能想着鸡腿啃着馒头看着家徒四壁,并时刻面临辍学的危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如果帮助弱者是善行,我们是不是应该先问问自己的目的是否纯洁,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自己放在高处,同情他们,并把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这是矫情。
04
我的朋友小鲁在大学期间加入了所在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他曾经跟我吐槽,说志愿活动越做越没有意义了。
他说协会的指导老师要求他谈一个支教类的支援项目,因为这样说出去好听一点,显得学院有实力,而不是整天在捡垃圾。
据我了解,小鲁组织下的这个支教活动持续半年,最终以对方学校方面不愿意继续合作而结束。一场毫无意义却让每个人身心俱疲的支教闹剧在进行期间通过包装获得志愿项目大赛的银奖。
这才是指导老师想要的结果。他关心的是项目能不能给学院带来荣誉,能不能获奖,但至于有没有意义,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05
曾经,2008年汶川地震和奥运会期间的志愿者在两个事件中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我刚萌发社会意识之时发现世界上居然有这么伟大的一群人。
但在真正做了志愿者之后,才发现志愿活动并不都是轰轰烈烈,更多的是在最平凡的位置做着最平凡的工作。
很多时候一个志愿项目的拓展不是因为对方需要帮助,而是领导需要你去拓展项目。为了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滋生了很多“伪志愿”。
太多人怀着不纯洁的目的却幻想做最纯洁的工作,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太多人好高骛远,却连最简单、最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愿去做。
太多人总在想做这些事可以为自己带来什么,却从来不想自己这么做会给别人带去什么。
人好像是天生的利己主义者,但恻隐之心也是与生俱来的。当恻隐之心常有,世界会变得可爱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