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偶尔能看到哭泣的孩子。今天一个男孩,十岁光景,挂着泪眼,坐在母亲的车子后面,身子倔强的后仰,眼泪无声流淌,前面的母亲满脸怒容,咬牙切齿,喋喋不休。孩子身体紧绷着,努力控制自己,不让自己哭出声。街上人来人往,孩子有自尊心,不愿大庭广众下出丑,但是母亲丝毫不为所动,嘴里骂的越发狠。
还有一次,校门口,一放学,二年级小朋友如出笼的鸟儿全都往外飞。一个班主任对孩子母亲说:你家孩子上课喜欢往外看,回去的时候,可以做一些专注力的锻炼,话刚落音,“啪”的一声脆响,孩子脸上留下了一只红红的巴掌印,母亲仍不解恨,满脸通红,怒目圆睁,伸手要去再拽孩子,身旁家长连忙拉开,妈妈控制不住自己,恨极了,“回家打死”说个不停。孩子已经蒙了,眼睛圆睁着,眼神茫然,一动不动,望着妈妈。
唉,妈妈们哪里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呢,可殊不知爱会伤人。很多妈妈说,我控制不住自己。殊不知这种行为给下一代带来的影响是终身的。
心理学研究结果“童年习惯了快乐的人,以后不断重复快乐;童年习惯了忧郁的人,以后不断重复忧郁;童年习惯了痛苦的人,以后不断重复痛苦。”童年的生命体验对孩子的影响是贯穿其一生的,这种生命体验并非不能修正,但真的很难,像是一种习惯。
行为模式具有重复性,父母对下一代的行为模式具有延续性。我有一个朋友,她的父亲非常疼爱她,但他的父亲脾气暴躁,每逢犯错,她会招来一顿痛打,痛打的方式多种多样。当她有了孩子,她也不自觉复制父亲的这种行为模式。但这个朋友很有天赋,她在不自觉的使用这种方式的同时,她发现收效甚微,开小差啦、拖拉……于是她思索这种模式的正确性,同时选用其它的行为模式,比方温柔而坚定的制止,一开始孩子适应了挨打,温柔而坚定的制止作用不大,但是她坚持了一段时间,慢慢的,她的孩子适应了这种模式。这种改变不容易,她首先控制自己的脾气,她找了一些方法并严格贯彻,开始很难,收效甚微,她仅仅是控制住了手,但是控制不了心,但是她不放弃。一次、两次……慢慢的,她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得心应手。控制住了脾气,她开始用心感受,并多多听取其他家长的抱怨。她发现孩子拖拉、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遗忘等是普遍低幼儿童的共性,辱骂、暴力并不能改变什么。我们需要教育,我们自己要先冷静下来,停止内耗;然后陪孩子读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堆积木等;制定一个原则要认真遵守并坚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愿天下父母都能慢慢找出一条正确的路。愿我们的爱少一些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