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清明,思亲祭祖。络绎的人群撒满延伸到青山峻岭间的小径,携妻带子,前呼后应。
我随着族人借助现代的工具去完成一次传统的拜谒。车在本就崎岖的山路风驰电掣,沿途春光忽高忽低地尽在眼前飞逝而过。行至一巍峨山脚,向山顶缠绕而去的是一条更小的路,那路显然容不下车这庞大的身段。我们便弃车徒步往山顶爬,越过三座山坳,趟过一条溪,当气喘嘘嘘,步屣沉重的时候,忽就豁然开朗了,我们已然登顶。立在这山之巅,俯视脚下绵延的群山,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不禁油然而生。
没有人指挥,男人们挥镰舞锄除尽杂草,培厚坟茔,女人们挂纸钱、摆贡品,大家都在虔诚地尽着后生晚辈的本份,小孩子则四散到附近的茶林里采摘山花、野果寻找他们的快乐去了。祭拜完毕,大家都安坐下来,一边享用刚刚祭祀过祖先的贡品,一边闲谈,聊着聊着,几个长者不约而同地把手指向了不远处一座高大圆实的坟茔,“那风水(指墓地)葬有宪模公,他是明朝进士,是大忠臣;我们族里有丧葬,出殡游街扛的就是他的旗牌!”话语神态流露出骄傲与自豪。我顺着手指走到那座坟茔前,塚身由青石垒砌而就,碑身厚阔,上书联云:忠孝两言光史策,甲科一派衍云仍。碑文因年代久远雨淋风蚀但仍依稀可辩:“特授中宪大夫刘宪模府君之墓”,两侧镌墓志铭:“宪模,字显叔号侗初,□□□□□□崇祯癸酉科乡为庚辰科殿试第二名进士,即任浙江海宁县知县晋奉天理型府监理粮饷,钦命提督官兵□□□□。”从残缺的碑文里我无从解读其中深意,隐约觉得塚内的英灵定有不平凡的故事。
祭扫归来,询问长者,翻阅族谱,查阅史志,一个成仁取义的明末士大夫形象渐渐高大清晰起来。
刘宪模,湖广五开卫(今黎平县)新化所(今锦屏县新化乡新化所村)人,生于明万历年间,系湖广五开卫校尉刘润七世孙。宪模天资过人,笃厚好学,甚得其父启汉器重,将重振家声之望全寄于他,曾多次于亲友前喻其为光大门楣之栋梁。宪模长成,赴永从县(今黎平县永从乡)入县学,县喻亦以大材器之。宪模于崇祯六年(1633年)赴千里之外的湖广布政司(今武汉)参加乡试,不负隆望考中举人。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年春以举人功名赴北京参加庚辰科会试,力挫群英考中进士,获殿试第二名。消息传至黎平府,一时名声籍甚。(他是锦屏县继吕应阳中武进士之后第二位进士,即锦屏文进士第一人。)被派任浙江海宁县知县,在任期间为官清廉,颇有政声。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在海宁登陆。私贩被宪模抓个正着。因对这件事处置不当而授人以柄,一时责难纷至。宪模便愤而辞官(据史载该年夏,宪模家乡遇特大洪灾,新化所亮江沿岸村寨被席卷一空)。后再次被朝庭启用,派到“鉴湖越台名士乡”的绍兴府任推官,掌理刑名,官衔正七品。
1644年,明王朝随清军的入关而宣告灭亡。明朝众多文臣武将,如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等纷纷卖主求荣转而向清王朝摇尾乞骨。沦为汉奸,为后人所不耻。而刘宪模七品之微臣尚知扶国于危难,从江南任上千里辗转至广东肇庆追随桂王朱由榔,与广西巡抚邱式耔等明朝余烈,于1646年十一月拥立朱由榔称帝,建立南明永历朝庭,至此步入反清复明之行列。1647年朱由榔迁至湖南武岗,改武岗为奉天府,宪模任知府监理粮饷,钦命提督官兵。正所谓奉命危难之间。宪模督师得力,调集粮饷功勋卓然,遂拔擢为辰沅道副使,衔正四品。
然而大厦将倾岂是几根独木便可撑得?朱由榔本就才不堪大用,且又淫逸奢糜,一生穷于逃窜。南明志士寄希望于他实现中兴大业,真可谓缘木求鱼。宪模与何腾蛟、孙可望、邱式耔等南明忠贞之士虽鞠躬尽瘁也未能力挽狂澜。永历逃至缅甸,终被吴三桂所弑。南明败亡,宪模为国死节。其侄捧其衣冠魂归故梓,葬于新化所西南古顿掌形山,也算了他《见雁字有感》:“近月云间月影飞,回文欲寄恨依稀。凭君写着团圆字,为劝征人及早归。”所表之夙愿矣。
宪模以一介文士济国于危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忠孝可昭日月。深受郡人景仰。他与被赞为明王朝“南天一柱”的何腾蛟,身诱叛军而死国的朱万年,及梅友月、龙起雷四人一起被后人并誉为“黎平五贵”,开“五贵祠”立祀纪念,并将一条街命名为“五贵街”。
今五贵路犹存,伊人已逝,但是他彪炳于青史的奕奕伟绩将永在后来者的心间熠熠生辉。“忠孝两言光史策,甲科一派光云仍。”确是其人生最好注解。(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