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老师说,写作是每一个人的通用能力。的确,一个人无论在哪个行业,无论在哪个岗位,只要工作,时不时地写写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还有各种工作案例,或者其他一些文字材料,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相当一部分人每当写起来都觉得吃力,因此到处摘抄与拼凑成为了一种常态。
作为老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家长的引路人。因此如果在写作方面有一定的功底,在各种活动以及平日教育中获取学生的精彩片刻,写下来,形成文章甚至写成书,想必对学生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对学生整个人生成长都会埋下一颗美好的种子。
深圳光明中学,全国优秀班主任钟杰就是这样一位老师,每带一个班都会给班级学生写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老师的智慧,记录了学生的点滴,尤其给了学生足够的期待。这样的文字不仅当时能够激励孩子改正缺点,朝向更美的自己努力。当这些文字变成书了,对于文字中人物,曾经的缺点成为他们的曾经,留给他们的是永远的努力与成长,这种影响注定是一生的。
基于这一点,自从参加张文质教育写作以来,就一直坚持写作。当时钟杰老师就是我们的授课老师之一,深受鼓舞,于是默默坚守在写作的路上。我们在简书平台上写作,如今已坚持四年,累计码字近200万。正是因为有了写作的习惯,因此对于论文的写作也就了新的变化。
自己平时写的论文,虽说不上一定有多专业,距离出版社出版也有不少距离,但在县市范围内还算可以。从2019年以来,每年都有多篇论文获得一等奖。近四年获得一等奖论文累计12篇。我个人认为还是挺满意的。这样的收获也让身边同事与朋友煞是羡慕。甚至被同事戏言“出手就是一等奖”。
就个人平时写论文的经历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一些交流:
一是,学会积累,经常练笔。要写论文总是有内容可写。多数老师一说写论文就是不知道写什么。这是常态。当学校逼着要写,于是就东拼西凑,写出来的东西一点都不真实,缺乏真实感,没有灵气。只要我们平时听公开课的时候,认真听,仔细想,总会有所感悟,这些感悟要及时记录下来,这就为自己积累的写作素材。此外,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提出的疑问或者我们有些什么想法也要及时记下来。灵感往往出于一刹那。
例如,在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学生知道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时,商是不变的。但是当遇到的有余数的情形时,结果会怎样呢?多数学生认为,既然商不变,余数也不变。但这显然是不对的。基于这一点就可以联系“一致性”写出一个真实而又充满思考力的文字片段来。比如:13÷5=2......3。1300÷500=2......300。在这里利用一致性同样可以认为余数没有变。只不过前者,3表示3个“一”,后者3个“百”。
二是,努力思考,勤于查证。
无论是在听公开课,还是在自己平时上课时,一旦遇到问题,就要努力思考,试图想出其中原委。为了证实我们所想在否合理与属实,有必要通过合适的突进寻找佐证材料。例如我的一篇论文《藏在思维缝隙里的闪光》,获得省级一等奖,就是因为一节课堂上讲评试卷,在讲评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位同学虽然题目做错了,却错的很有意思,于是静下心来,系统地思考有关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篇论文。
为了这篇论文能自圆其说,于是到处寻找相关题目以及参考答案,然后根据查证结果并进行分析与梳理,得到相关的结论。
现将该文附录如下。
三是,整体把握,重点突出。
论文除了要有平时积累的实在内容,还需要整体把握。首先三段式还是需要的,那就是开头、主体、结尾。开头要讲述本次话题的由来,结尾是通过本次思考与研究得出怎样的结论。至于主体则是重点要把握的部分。通常我又将主体分为三个部分或者四个部分。各个部分之间要有逻辑性,并且要提炼主题,提高对阅读者的吸引力。
例如在去年新教师见面课上,我先后听了四节数学课,分别是一年级的绘本故事课《让谁先吃好呢?》,三年级的《什么是周长》,一年级的《猜数游戏》,一年级的《前后》。我就这四节课各取一点写成了一篇论文。并且分别去了四个小标题:一、抓重点需要心无旁骛;二、做活动切忌苍白无力;三、备教材力求深入浅出;四、知任务做到心明如镜。四个小标题的拟定,既兼顾了标题的统一性,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要求。同时也能体现各部分所要讲述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教学重点不够集中,没能很好突破。第二部分是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第三部分是教师备课不够充分。第四部分则是教学目标不明确。
只要平时积累了真实的素材,并进行了仔细的思考,然后有条理的叙述出来,我想就是一篇不错的论文了。当然整体把握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