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碰到天花板
昨天一位朋友向我表达了他对工作的迷茫。简而言之,是对所从事的职业缺乏信心,因为不太清楚该如何提升自己,觉得自己才华也不太够,也就觉得不太能做到更高,因此在考虑是否需要转型,去尝试一些也许自己会喜欢的领域。
我对这个行业不太了解,但是问了这样的问题:
这个行业中,有没有你知道的某个人比你厉害很多,他的水准你在短期内达不到?
他的回答是“有”。于是我的建议就是:
想法子去和他一起工作,通过和他一起工作,你会真正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厉害,你自然就知道如何提升自己了。
根据他的介绍,某个大公司的HR在和他沟通时还会对他挑肥拣瘦,我说是他还不够牛逼,如果他厉害到一定程度,可以拿出让对方主管肃然起敬的作品。HR就很好谈了。
根据他的介绍,他当前的收入在行业内也不算顶尖。我了解了行情之后,给他的建议是:
先别想别的,通过能力提升让自己的年薪达到百万以上。而这个行业,百万年薪,靠努力就够了。
有人总结的很好,大部分的人,还没有努力到需要靠拼智商的程度。我认为这位朋友也还在这种状态。我问他好好想想,每天的工作中到底有几个小时和他这个行业相关,工作之外又花了多少时间在上面。可以算算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收入肯定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一个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和他的收入正相关的。如果收入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证明所创造的价值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同样也证明眼界和意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有些事情,例如行业的前景、方向、个人的才华,等等,有些是需要站在一定高度,才能有正确认识和突破的。我很喜欢吴军博士在一次演讲中举的两个例子:
如果齐白石50岁去世,世界将不知道这个人。因为齐白石是在50岁小有名气后才有机会登入大雅之堂,见识到大量绝世之作,从而成为一代大师。
如果黄宾虹70岁去世,世界也将不知道这个人,因为黄宾虹是在70岁才有机会更多的观摩和见识大师级作品的。
因此很多人都说自己已经处在天花板,无法进一步提升了。实际上,我观察到,抱有这种想法的很多人实际上是 在地板上低水平重复,距离天花板还远着呢。所谓“天花板”,是经过大量的努力已经达到某个高度,只要一个诱因,就可以顺利突破的状态。譬如经过大量思考、创作和实践的齐白石和黄宾虹,到了自己的天花板之后,一旦得到机遇,迅速成为一代大师。
如果你还在一而再再而三的丢失到手的机会,那证明你距离天花板还有很大的距离。
根据无数人的实践,“努力”这两个字足以让人达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花板。而这个努力,必然是超出常人若干倍付出的努力,是和高水准的人在一起工作,有目标、有方向、需要百倍的耐心、忍受枯燥、时刻让自己处于崩溃边缘的努力。而非每天在地铁背五分钟单词,每天听一点鸡汤这样的努力。更加不是一次次的“从入门到放弃”的努力。
一个人到达所谓天花板之后,对所从事的职业,对相关的社会领域,都会有相当高度的见解和领悟。这个时候再根据自身状况进行判断:是什么原因阻碍自己突破天花板。如果是机遇,那么就去主动创造机会。如果是社会环境,那么就去主动适应或改变环境。但如果是个人的智商和天分,那么放弃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但这时的选择,一定是靠谱且理性的选择,因为此时你已经充分的认识了自己,也充分认识了为之努力的职业。而且之前的努力并不会白费,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眼界和意识,能力和素质,即便调整了职业方向,依然会起到核心作用。
所有对职业现状不满的朋友们,请务必再次想清楚两个问题:
- 我有没有够努力达到我的天花板?如果没有,请继续努力吧。
- 假如我已经努力到顶点,达到了我个人职业的天花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否可解?如果不可解,我可以考虑更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