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不是一刀两断的关系

听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向死而生》的责任编辑说起,此书甫在书店铺货时,就遭到了李开复粉丝的攻击,原因是他觉得此书不该再用“向死而生”做书名。

其实,这位粉丝在读过李开复的《向死而生》在读读本森的《向死而生》,就会发现这是同题之下立意完全不同的表达。李开复的《向死而生》是借自己因突发癌症濒死而后重生的故事为他的粉丝诚意煲得的一锅心灵鸡汤;而100年前的英国人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则通过记录自己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过程,试图为读者解开一个似乎不可能解开的心结:往生的路上是明亮、温暖、庄严的还是黑暗、阴冷、卑微的。

1905年,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院长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趁工作间隙去离伦敦30英里的苏赛克斯郡妹妹家休整几天,“我休息得很好,已经从伦敦的疲惫状态当中完全恢复过来,打算开始继续工作,起草一部新的作品”,在1月26日的日记中,本森这样记录。第二天,意外发生,本森昏迷数日又缠绵病榻数月,直到6月中旬在医生的许可下开始记录无限接近死亡过程中的心绪及思想波动,直到10月中旬完全康复,是为《向死而生》。

也许被死神追着脚后跟的日子渐行渐远了,书的后半部分作者在励志。前半部分,特别是刚刚被允许拿起纸笔写些什么的时候,由于近距离触碰到死亡的记忆还很新鲜,关于生死交界之处的细微、细致的描写,真是迷人:

“一个人的死亡体验是指这个人的意识悄悄地流出了他的身体,但他的思想和记忆肯定仍然是他自己的”。(第7页)

“我的耳边常常响起很大的轰鸣声;一张很奇怪的、扭曲的面孔总是出现在我眼前,然后又消失了;可怕的黑暗,随着间或出现的、难耐的闪光而不断变化着,像乌云笼罩着我”。(第11页)

“我的灵魂像是一团就要熄灭的火,燃料上的火苗渐渐散去,仅留下一堆燃烧殆尽的灰絮。思想和情感同样是麻木的,我甚至没有足够的力量惧怕什么”。(第25页)

“但是当那个黑暗的队伍默默地从我面前经过时,以缓慢的速度踏上另一条黑暗的路,而我站在那里没有人理睬时,我的灵魂用其一股悲哀的暗流,我知道自己实际上已经死了”》(第51页)

“当我对周围的一切失去感觉之后,我在生命最深处感受到了可怕的痛苦。我觉得自己似乎身处一个没有门、没有窗、只有墙壁的屋子里,黑水劈头盖脑浇了下来,我的生命之火正在熄灭,或者更精确地说,我正在被粉碎成虚无状态。不是疼痛,而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恐惧”。(第94页)

……

这些镶嵌在文本中的作者关于自己在弥留之际感知到的往生路上的见闻,激发了我强烈好奇:由生到死的过程中到底会遭遇什么。虽说每一个人都会由生而死,但能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幸运儿原本就不多,他们中能像本森这样自觉记录这种难得体验的作者,少之又少。既然无从获得主观体验,我总是喜欢从那些我以为无限接近往生路上风情的文本中寻找他人体验到的蛛丝马迹,比如,沪上闻人刘衍文先生在《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上以“寄庐志疑”为栏目名发表的一组文章,我以为就描述了已脱离了此岸未抵达彼岸在往生路上独徘徊的人鬼之间一种存在的众生相。《凶宅之说,信非虚语矣》中,说1947年作者在龙游简师教国文时,在晚间九点亲眼见得空无一人的教室里面方桌都在悄无声息地移动,亲耳闻得隔壁教室中的课桌忽然都砰砰乱响。《情深无间生死——僵尸与归魂》中,作者记录了朋友告诉他的一件家事:

濬思说:“我问此不是为别的,我的老丈人去世后天天回家,而且都是晚上九时左右来,天一亮就走,连续有三年之久。”我问濬思:“来了住哪里呢?”濬思说:“还不是和我丈母娘睡在一床。”

这时他岳母正与我们同桌吃饭,我就问她:“死人身体是冰冷的,阴气很重,同睡一床不会生病吗?他还和您说话吗?”她说:“这些话现在不便细讲。”我又问濬思:“你可看到他来?”濬思说:“怎么看不到?正因为看到,我才会说呀!只是来时从不对我打招呼,就径直向我丈母娘房里走去。有时还见到他匆匆走开,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刘衍文先生是上海教育学院的退休教授,说起来与我还有片刻的同事之缘,所以,我相信他所言不虚。那么,问题来了:空无一人的教室里是谁在推那些桌子?天天夜归的濬思的岳父不是已经死了吗?如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只有相信,生与死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是一种一刀两断的关系。

所以,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才那么有魅力,原来那些狐媚与人间还保有着千丝万缕的情谊呢。只是关于生死,我们过于相信科学,觉得就是非生即死,没有中间的灰色的地带,像刘衍文先生敢于做这类文章的此地文人,少极少极,怕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现在,西人本森用其100年前记录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生与死之间有许多很有意思的未知数,等待有心人去揭秘。

话说,旧日同事得肝病久矣,一直在等待供体做肝移植手术。某年冬日,恶疾复发,入院抢救。生还以后,他亲口告诉我们,冬至夜弥留之际,他看见一道强烈的白光下有一匹白马疾驰而来。是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将他拽了回来——对呀,为什么冬至夜和清明时节人容易故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386评论 6 47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939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851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953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971评论 5 36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784评论 1 28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126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76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14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744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858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79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8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05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78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245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90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向死而生词条:向死而生是指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
    轩滕阅读 1,278评论 0 1
  • 1906年,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的是新书《向死而生》出版。来年,也就是1907年,他的又一本新书《雅致生活》面世...
    吴玫阅读 547评论 0 2
  • 原著:H.P.洛夫克拉夫特 一、引言 I. Introduction 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便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
    杨破之阅读 5,140评论 0 17
  • 开始写作有近一个月了,虽然有时也不知道写点什么,但因为自己定了目标,又不想让自己失望,所以一直坚持写。至于写...
    乐简家阅读 701评论 7 5
  • 昨天从俺娘家拿了一块肉,说了今中午做卤面。既然已经兑了肉了,干嘛再兑一个人呢?况且他又不认可我做的饭。所以我回...
    米老鼠长阅读 377评论 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