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游记散文《徐霞客游记》中,曾记载了一件颇为惨烈的打劫事件
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一: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华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一般散文的共有特征,又有游记散文的独特风格。其字数不拘,形式不一,内容或纯粹纪实,或写景抒情,或由此发议。
其实,人生本就是一次长途旅行。
常清君导读二:如若提及中国古代游记散文,则《徐霞客游记》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绕过去的、具有丰碑里程意义的地理类名著。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根据自己长达三十多年、在中华大地上的旅行经历而撰写的一部游记散文,全书达六十余万字,书中对其所到之处的地理、水文、地质、动物、植被以及山川源流、风土文物等情况,均做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
常清君导读三: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其一生足迹遍及今中国16个(一说21个)省、市、自治区,他曾立下壮志豪言:“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被称为“千古奇人”。
在常清君看来,徐霞客一生的旅行经历,既是身体的旅行,亦是心灵的旅行,既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更洗涤了心灵,领悟了人生。
常清君在此顺便说一下,每年5月19日的“中国旅游日”,就是以《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的开篇之日(即5月19日)命名确立的。
在徐霞客一生30多年,26次出游,行程9万多里的旅行中,曾多次遭遇炊断粮、被抢劫等险情,而尤以湘江遇盗所受的损失伤害打击最明显最惨烈。
此次被劫事件详细记载于《徐霞客游记》中的《楚游日记》之《湘江遇盗门记》中,常清君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阅读了整篇原文,看得触目惊心,既担忧愤慨又心痛惋惜不已。
一、乘船夜晚遇盗贼
事情发生于明代末期崇祯十年(1637)的二月初十,徐霞客与僧人静闻等一行乘船离开湖南衡阳,于十一日泊于新塘站附近。
一群当地盗贼埋伏在船舶周围岸上,先以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为诱饵,深夜时分在靠近徐霞客所乘之船的岸边,哀嚎啼哭了好几个小时之久,终于引得十分善良的僧人静闻离开船只,主动到岸上去寻找这个男孩,询问他为何哀嚎啼哭?
男孩谎称自己只有十二岁,是某一宦官门下的人,因为这位宦官经常酗酒之后,拿棍子殴打责罚他,因此逃了出来。静闻好言安慰他,并劝他最好还是重新回去,至少有个安身之处,而那个男孩不为所动,不久之后就居然躺卧在岸边,装着睡着了。
等静闻返回登船不久,就见一群盗贼举着火把,拿着刀枪,喊叫着冲入船上在人群中肆意砍杀,洗劫财物,(估计是那个被派来作为盗贼团伙探子的男孩,回去通风报信了),打劫之后、离去之前,又放火将整只渡船烧毁。
徐霞客在情况紧急之下,慌乱中将自己所带财物(装在一箱子里)投入河中,自己也随众人跳水及时游走,才免遭盗贼砍杀,得以幸存。
但其所携带的随身东西,包括钱财、衣服,特别是一些十分珍贵的手稿、手迹(既有自己的,也有他人的)、古籍、往来信件以及重要文物等,包括《名胜志》三本、《云南志》四本以及张公宗琏在明朝宣德初年担负特别使命出使广东时,亲自撰写的《南程续记》原稿,特别是《徐霞客游记》的合刻本十本等,要么被盗贼抢走,要么被盗贼焚毁。
二、善良邪恶见分晓
在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人性的善恶显露无疑,有未遭盗贼抢劫的周边船家,趁黑夜掩护将徐霞客所带贵重绸缎衣料等偷偷据为己有;有对岸船家任凭遭盗贼砍杀抢劫的人们惨叫呼喊(在盗贼们已经确认离开后),却视若罔闻,始终未划船过来,见死不救……
也有同行的僧人静闻,在生死存亡之际,主动选择不逃走,而是留在船上,冒着可能被遭贼刀砍火烧的危险,向盗贼哀求保留徐霞客等乘客还来不及扔入河中的其他珍贵物品,盗贼见其是一僧人,所欲救护的箱子中也都是书籍等物品,便放了他一马。
在盗贼将船只洗劫一番,放火焚烧之后,正准备离开之际,静闻和尚又跳入冰冷的水中,潜入水底(可能他之前看到了徐霞客将其中一只箱子扔入河中的情景),打算将那只箱子捞上来,盗贼们听见水响,以为有船中乘客返回来了,便又重新登上船查看,看到是静闻和尚在打捞水中之物,便恼羞成怒,用刀枪刺了他几下,然后一哄而散。
即使在受伤的情况下,静闻和尚依旧一方面通过哀求盗贼允许保留船上物品,另一方面多次跳入河中潜入水底,将包括徐霞客扔入河中的那个箱子,以及船上其他人的幸存财物救护打捞了出来。
当看到幸存下来的人们饥寒交迫,静闻和尚又再次潜入水底(看来他不仅善良,而且水性极好,但这却加重了他的伤势),打捞上来一口铁锅和一些湿米,生火熬粥后分发给大家吃。
也有好心的乘客和船家,看见徐霞客因为随身衣服要么被盗贼抢走,要么被其他船家偷走,导致其赤身无寸挂,难以离开此地,而将自己身上穿着的内衣、单裤,脱下来无偿赠给徐霞客。
此次遇盗事件中,让徐霞客最为愤慨的,反而不是那些盗贼们,而是一位姓石的同行人,他不仅没有丝毫感谢奋不顾身为其救护打捞出来随身物品,并一直在船上等候这些物品的主人前来认领的善良的僧人静闻,还反而破口大骂是静闻和尚与那些盗贼们事先串通好,设下圈套,假装好心去问询那个为盗贼当探子的小男孩,并还打算把自己的物品藏起来据为己有。
三、不幸遇难一挚友
少有在文中大发议论的徐霞客,这次却义愤填膺地写道:“不知静闻为彼冒刃、冒寒、冒火、冒水,夺护此箧,以待主者,彼不为德,而后诟之。盗犹怜僧,彼更胜盗哉矣,人之无良如此!”
这段话翻译为白话文的意思就是:(这个人)不知道静闻和尚为了他,冒着被盗贼的刀剑所刺伤、冒着被夜晚的寒风所吹刮、冒着被盗贼放火所烧伤、冒着被冰冷的河水所浸湿,一直守护着这些箱子,以便等待其主人来领取,他不仅不感谢别人的恩德,反倒去辱骂(诬陷别人)。(即使是)这些盗贼们都还同情静闻这位僧人(没有当场杀死他),这个姓石的家伙简直比盗贼还更狠毒啊,(我真没想到)一个人丧失良心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
常清君读到这里,也不禁对这个人的行为举止心生愤慨蔑视之情。
常清君写到这里,又不禁想起了当代诗人舒婷那首《也许》中的诗句: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这位善良的静闻和尚是江苏江阴迎福寺僧人,明崇祯九年(1636)随徐霞客南游,欲前往朝拜鸡足山(又名九曲山、青巅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城西北方,宋代僧人慈济曾在此修行。常清君注)。没想到这次途经湖南湘江之时遭遇盗匪,身受重伤,后不幸去世。
在静闻和尚临终之前,曾托付徐霞客将其骨灰带至鸡足山安葬。徐霞客信守对这位挚友的承诺,此后步行万里,将静闻和尚的骨灰背至鸡足山安葬,成为千古流传的友情佳话。
四、初心不改续西行
这件遇劫事件发生之后,徐霞客重回湖南衡阳,却已身无分文。
他想起了在当地官府任职的江苏老乡金祥甫,便去其家里找他,这位老乡听了徐霞客所述遭遇盗贼的经过,也感到吃惊和悲伤。徐霞客打算让这位老乡做担保人,向其任职的官府借几十两银子,继续向西旅行,老乡坦言其所在官府无银两可借,建议徐霞客先回江苏老家,他再通过在老家的人脉关系,为徐霞客筹措继续旅行的相关盘缠费用。
但徐霞客担心一旦自己返回老家后,妻子、儿女等家人知晓了他这次又遭遇盗贼的事情,而且情况如此严重,肯定就不会再让他出来旅行了,因为这个时候的徐霞客,已经是年过半百、满50岁的年纪了,在古代早已属老年人范畴了,所以恳求这位老乡务必想办法,在当地为自己筹措相关费用,以便自己能够立即踏上下一阶段的旅程。
这位老乡为徐霞客的这种坚定信念和不屈意志所打动,答应了他的请求。
不久之后,已经年满50岁的徐霞客,又再次开始了他新的向西之路,确切地说向云南进发的漫漫旅程。
写到这里,常清君想起了历史上另一位和徐霞客同样伟大的旅行家,即唐代的唐玄奘(明代长篇章回小说《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人物)在踏上西行取经之路上说的豪言壮语:
宁可向前西行而死,绝不后退东归而生。
唐玄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徐霞客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常清君云:霞客亦可是侠客,旅行早已成修行。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