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城南旧事》,情节虽然很简单,人物也并不复杂,但却依然引人入胜。电影以小女孩英子的视角给我们展现了人生百态和悲欢离合,实实在在速写了老北京众生相,也记录了作者林海音的童年。
相信很多看过电影的朋友都会觉得,英子的童年真美好,阳光多温暖,笑容多灿烂。反观当下,孩子虽然也笑得很灿烂,但总觉少了点什么。
根据我的经验,我由衷地觉得现在的孩子过得真累,书包又大,放学有写不完的作业,下课还有无尽的辅导班,没多少玩的时间。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教育部门喊过口号要“减负”,过了这么多年,看来也没减下来,反而负负得正了。孩子这么累,该是谁的过错呢?
怨不得家长,可怜天下父母心,谁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呢。现在北上广深楼市持续火爆,学区房价逼近天文数字,这些现象都和家长们希望挤进大城市让孩子得到所谓更好的教育有直接关系。你住在小区里,邻居家的孩子都去上辅导班了,而你的小孩在玩泥巴,你能沉得住气么?你走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都会有权威非权威的机构去给你推荐上各种辅导班,说得多好多好天花乱坠,——郎朗又去维也纳开个人音乐会了,赶紧练钢琴吧;马龙又得世界冠军了,快点打乒乓吧;两会美女又有神翻译了,马上学英语吧。其实仔细想想,这些人不怂恿你把孩子送到辅导班,他们怎么赚钱?毕竟,孩子的钱是最好赚的。
当然,上辅导班也没有错,让孩子有一项特长是件可喜的事。但是,也要随着孩子的兴趣来,不要贪多。
80后丢沙包,90后打街机,00后玩电脑,10后怼平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我总以为,这些玩乐本没有高下之分、雅俗之别,更无所谓垮掉不垮掉一说,只是现在家里的孩子比以前少了,缺失兄弟姐妹的提点,更加需要父母的关爱。
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三徙教”“过庭语”强过任何名师高人,与其花钱把孩子往辅导班送,不如抽出时间多一点陪伴。
我由衷地以为,孩子一定要有“散养”的阶段,不要老是圈着,你也根本圈不住。一个几岁十几岁的孩子不去玩怎么能天真烂漫得起来?古话说“蒙以养正”,我加了点自己的理解:不要让孩子那么早的明白(很多道理),晚熟一点才利于培养正直的品行,正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