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什么关系?!”、“这有什么呀!”、“没什么好哭的”,这些话从小听到不少,在我们家算是会蹲下来好好倾听孩子的,但孩子刚搭好的乐高散架了哭得伤心的时候,我仍然会不自觉地说“不要哭了,再做一个不就行了嘛”,我无非是被他的哭声扰得心烦意乱,只想早点把他的哭声压下去,没有真诚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情绪。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
很多家长在骨子里吧情绪分为,并且坚信,好情绪能让孩子感到幸福和舒适,利于孩子积极健康成长,而坏情绪会让孩子消沉、疲惫,向负面成长。
快乐、悲伤、愤怒、惊吓、轻蔑、恐惧和厌恶是生为人具有的七种普遍情绪,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也不存在值得体验和不值得体验之分,所有情绪都是珍贵的。例如“恐惧”,我们常提醒孩子“小心”,提前为孩子躲避开那些磕磕碰碰,其实让他体验一次“不小心”受次小伤也好,次数多了孩子便本能地有了自我保护意识。人们攀上陡峭悬崖时,正是因为有了恐惧心理才会小心地挪动每一步。
★全盘接受孩子的情绪
家长普遍对伤心、愤怒这些负面情绪怀有偏见,不想自己的孩子经历这样“糟糕”的情绪,或者急于帮助孩子消除这样的情绪。好几次在自己急躁的时候,轻视儿子伤心的感受,简单粗暴的直接问“那你到底想怎么办!”他却哭的更伤心。
自己表现出家长眼中的“坏情绪”,爸爸妈妈会生气、焦躁,遭到遏制和否定,孩子会产生惭愧和内疚感,会把不好的原因都归结到自己身上,逐渐有了自卑心理也不愿意多表露情绪,对孩子的成长全无裨益。
★做真诚的父母,共享情绪
情绪共享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待ta的情绪,真诚地挖掘和对待孩子内心的真实情绪。
1.用“是什么”代替“为什么”
为什么这一提问方式,是需要认真思考后才能回答的问题。而人平均在27-28岁时,承担认知思考的前额叶才能发育成熟。对于一个处在消极情绪中的小孩还要分配出精力来思考我为什么这么难过,更何况他完全可能想不清楚“为什么”,我们成人还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情绪不是吗。
所以想要解读孩子的情绪并开导他,不妨用“是什么”代替“为什么”。作为家长,看得出孩子的难过、沮丧、懊恼、愤怒,想知道背后的原因,可以问“看来你心情不大好,是什么让你这么难过、沮丧、懊恼、愤怒?”孩子在自己的情绪被察觉后,我想只要是正常亲子关系中,孩子都是愿意继续分享后续的。
2.重复孩子的话语,亲近ta
什么时候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情绪被认可呢,应该是父母跟着孩子重复,“啊,很生气”、“嗯,心情既糟糕又沮丧”,孩子的内心会逐渐安定。通过情绪认同,等孩子敞开心扉是,孩子就会既不夸张也不缩小,如实地表达自己情绪。当然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鹦鹉学舌,是充分同情、理解他的情绪
前天晚上,儿子拿纸盒搭了了小厨房,我们便出门散步了。回到家发现纸盒厨房被爸爸整理了,儿子立马伤心的哭了,一直说“爸爸怎么把我的厨房拆了”。我走过去,抱着他,让他靠在我肩膀上接着哭,一边亲拍他的后背。
“这是你认真观察厨房,做了很久的手工,现在没了很可惜是不是?”
“是”。
“爸爸没跟你商量就拆了它,你觉得很伤心是吗?”
“是”。
“嗯,这个确实是爸爸不对。不过刚才是因为章叔叔要来家里,爸爸看你这小厨房搭在过道上走路不方便才拆的,你觉得把玩具放在大家走路经过的地方好吗?”
“不好,会把你们绊倒的。可是我还是想我的小厨房。”
“那我陪你重新搭一次吧,我记得它的样子。”
“好,妈妈,我们把它做得比刚才更好吧!”
千般教训、百般责备,都不如说一句关切的话有效,孩子的情绪是压不住的,还是靠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