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朋友圈兴起开始我就几乎没怎么刷过朋友圈,除非有目的地查看某些人的近况。为什么要把自己搞的那么“与世隔绝”呢?让我们先看看晒朋友圈的人到底在“晒什么”?
美食、旅行、娃
我理解这个时候人的心情,仿佛我们小时候收到一个超级好玩的玩具,巴不得分享给身边所有的小伙伴。不见得是想要炫耀,我想更多的是想分享那份喜悦,那种体验。
但是我认为这种方式分享者和被分享者的体验是有天壤之别的,
美食很好理解,被分享者只能感受到色香味中的“色”的一部分,你说这个差别大不大?
旅行也好理解,大部份人不是职业摄影家,我们拍完美景,往往都会说:哎呀,怎么就拍不出那个感觉呢?你看你自己看那些照片都找不到当时那个整体感觉,怎么能指望别人看你朋友圈那三五张照片就能感同身受你所感受到到震撼呢?
再说说娃,我是这样彻底理解一个人看自己的小孩和别人家的小孩的区别的:
当我翻看自己的孩子出生时、一年前、甚至半年前的照片时,总是觉得有点陌生,也没有那么可爱,而当时拍那些照片的时候可是觉得:我X,太可爱了,怎么能这么可爱!
那为什么仅仅过去几个月感觉会如此大相径庭?
一大原因是“多看效应”也叫“重复曝光效应”,它是指人们会单纯因为自己熟悉某个事物而产生好感。这种东西是写到我们基因里的,是进化的产物,我猜想其作用在于:确保我们不会因为一些小的矛盾(众所周知,家庭里这些小矛盾还是挺多的)而干掉身边熟悉的人,从而有利于物种的延续。
了解了这些,首先我不会去主动晒这些东西,其次,我也让自己避免看到别人晒的这些东西,从而避免尴尬。
好的文章
好文章是相对的,在有些人的世界里,“是中国人就转”之类的文章是好文章。但是我认为写这种文章的人要么是傻,要么是别有用心。而转这种文章的人基本上可以断定是真傻。我也曾经真傻过,但后来醒悟了,选择做个不那么傻的,所以这类文章我不看也不转。
除此之外,大部分鸡汤文其实可以算是好的文章,那这种文章值不值得看转呢?说实话,之前我也看过不少鸡汤文,也收藏过很多,但是后来渐渐不看了。为什么?
从有互联网开始,这种东西一直是就存在,新浪博客、校内网、人人网、轻博客、微博、微信,哪个平台没有?你看的时候频频点头,说的太他妈对了!但是事后对你究竟有多大作用呢?
韩寒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引来无数的共鸣。说明这个问题是非常普遍的,那根本原因究竟何在?我之前虽然隐约觉得这事不大对,但是并没有看清其本质,直到听到李笑来老师的一句“太容易就明白的道理,不是属于你的道理!”立即清晰了:鸡汤文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你。
那些道理你只是听听而已,没有实践,没有深刻地感同身受,那些道理对你产生不了任何真正地影响。要想让那些道理指导自己过好这一生,除了践行,别无它法。
那是不是我照着朋友圈那些文章的道理去践行就可以了呢?我认为也不是,原因在于,朋友圈只是百家争鸣的文章堆积,堆积在一起的文章并不能成为一套理论,正如房子虽然由砖头组成,但是堆在一起的砖头并不是房子。何况这些砖头是别人捡给你的,不一定适合你啊,如果你要盖房子,难道不是应该自己主动去找自己需要的砖头吗?
简而言之,如果一个人要践行,那践行的应该是一套系统的理论,更好的方式是研习一本书或者一个作者的多本书,那是大师完整智慧的结晶,其中的概念和方法论是系统化的,真正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
我自己的方法是践行李笑来的成长理论(话说,笑来老师也是自称“鸡汤写手”的哦),我认为目前阶段能完全消化吸收这些就足够了。这种论调听起来有点井底之蛙,但是哪一个人不是井底之蛙呢?只不过有的人不自知罢了。自知的人会把每一口井变成自己的练习场,然后从小井跳到大井再跳到更大的井,一生跃井无数,这就是成长,不是吗?
质疑的声音
有的人要说了,如果不在朋友圈跟朋友互动,那是不是就放弃了朋友呢?
如果你的朋友因为你没有给Ta点赞就认为你放弃了Ta,那么你确实应该真的放弃Ta,给自己找些真正的朋友。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只在你的“朋友圈”里出现的人,绝大部分并不是朋友,你们只是认识或相熟而已。
真正的朋友,不是仅在“朋友圈”点点赞,也不是见面喝喝酒、吃吃饭,扯一些不痛不痒的淡,我比较认同李笑来老师对朋友的定义:
(1)有一技之长。在人群当中甄别谁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这一技是相当之长,而大多数人却平庸得要死,这种人连朋友都不值得做。
(2)勤读书善学习。在今天这个时代里,不读书的人没有战斗力或者战斗力很差。
(3)真诚且热情。人群当中只有少数人是真诚的、热情的,而真诚和热情是最重要的品质。
如果刚好你能甄别这些人,想和他们做朋友成为战友,反过来,自己也一定要有这三个特征:自己就应该是个有一技之长的人、自己就应该是个勤于读书善于学习的人、自己就应该是个真诚且热情的人。
反省一下自己,你够资格做别人的朋友吗?再看看你的“朋友圈”,你想跟Ta真正做朋友的人又有几个?
可能你会发现,经过这么一圈梳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细思极恐!别怕!这很正常。按照这个定义,无论在哪个圈子,符合这个标准的人都是极少的(可能你有朋友是符合这个标准的,但是人家也不玩朋友圈,所以你不知道而已)。
只要你继续前行,总会结识新的朋友,正如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到工作,每一次环境的改变,总会让我们跟以前的朋友渐渐疏远,而同时又结识很多新朋友,由此推论,你一定不会一直这么孤单的!唯一的区别在于,这次是你主动选择改变自己的环境!
你放弃的不是以前那些朋友个体,而是一种环境,一种生活方式,更本质地说,是一种价值观!如果你的新价值观被老朋友所了解,并且Ta 非常认同,甚至也通过类似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价值观,那么你们的友谊一定会比原来还坚韧,这是友谊的升华。
如果你有真正的朋友,理论上也不必经常往来,因为你和他都在专注自己的成长,这个事情只能自己一个人搞定,别人很难帮上忙。
当然,也不是说朋友之间完全不需要互相帮忙,那朋友之间的帮助是帮什么?我认为当然是帮对方最重要的事情,那是什么呢?
还是成长,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吗?
想到这里,我很惶恐:我有足够的储备帮助别人成长吗?好像有,好像又没有,因为很多事情只是有些模糊的概念,但是还没有彻底想清楚。
我想通过写文章把这些事情想清楚,然后通过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践行验证我的想法。
如此看来,我真的没有理由去刷朋友圈,不是吗?
一个小小朋友圈引申到这么严肃到话题,至于吗?
请计算一下它占据了你多少注意力(注意力是你最宝贵的财富),然后想想,真的不至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