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直面幽暗的回忆,我们才得以完成自己
——读《以前,我死去的家》有感
《以前,我死去的家》是东野圭吾早期的作品,“是我的自信之作,却遭到了冷遇”。我偶然间拿起这本书,即被情节吸引,一口气看完。看完最后一句话时,已是凌晨1点。然而心中感慨颇多,忍不住要把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
东野圭吾的作品,我并没有仅仅把它当成推理小说来看,我不太在意推理的过程,我更看重那些直指人性的故事。本篇讲述了一个黑暗的故事,主题很沉重。童年时遭遇的伤痛,成了长大后的噩梦。曾经受到伤害的人,长大后成了制造伤害的人。篇幅不长,气氛有些惊悚。阴森荒凉的别墅里,所有的时钟都停在十一点十分。日记与书信,将童年的生活一幕幕还原,缺失的记忆终于爆发出来。原来,整栋房子就是一个坟墓。细节处也令人动容。比如,哥哥为了保护妹妹,决定要杀死父亲。两个孩子有了这样的对话:
佑哥哥对我说,那我帮你杀了他。
我问佑哥哥,杀了他是什么意思?
佑哥哥告诉我,就是以后再也不会看到他了。
“请你杀了他。”——我这么回答。
孩子小小的心灵,承载了多么沉重的负担!
又要说到童年。童年时期的经历,必将影响人的一生。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童年的经历压抑在心理的底层,发展成潜意识,成年后,这些潜意识会片段地、不成规律地、改装地表现在生活中,影响人的想法和行为。因为爱的缺失,沙也加的情感关闭了,她成了一个不会笑的孩子,仿佛被孤零零丢弃在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遗忘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沙也加忘掉了童年,忘掉了不愉快的事,将那些令人痛苦的往事深深地埋葬。然而,不愿意触碰,并不表示它不存在。等到沙也加当了妈妈,她总是忍不住地要去虐待自己的孩子。当她终于回忆起一切,直面着残酷的真相,找到了痛苦的根源,至此,沙也加真正地完成了自我认知。
“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一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局,普通得好像“从此,王子与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我知道,沙也加她挖掘出了那个死去的自己,找回了缺失的回忆,面对真实的自己,找到了重新生活的勇气。她是勇敢的女子,是幸运的女子。
我们总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其实,我们都死过了,只是因为不想看到躺在那里的自己的尸体,所以假装没有发现而已”。还有多少芸芸众生,在他们的心中,存在着一个幽暗隐蔽的角落,躺在那里的,正是那个死去的自己。然而,那个被遗忘的、死去的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的人生轨迹。
被动地遗忘,只是一种逃避。唯有挖掘出死去的自己,直面幽暗的回忆,勇敢地按下“delete”,才能彻底走出,做到真正的遗忘,而真正的遗忘,是大脑对人生最大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