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放榜,都是社会瞩目的焦点时刻。今年 6 月 23 日,一则“首个高考成绩被屏蔽的人出现了”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在云南红河,红河州一中的一位女生查询成绩时遭遇“屏蔽”,页面无具体分数与总分,仅在下方提示“你的位次已经进入全省前 50 名,具体情况请于 27 日查询”。这一屏蔽措施,本是为遏制炒作高考状元、高分生的不良风气。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们一记重击。
屏蔽生”一词,竟在媒体和学校间迅速传播。各地纷纷围绕“屏蔽生”大作文章,宣传谁被屏蔽,哪所学校有多少“屏蔽生”。原本旨在降温的举措,反而催生出新的炒作热点,实在令人无奈。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根源在于社会对于高考成绩的过度关注和畸形重视。高考,被视为改变命运的关键一考,高分考生自然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这种过度的关注和追捧,使得“屏蔽生”概念应运而生,成为新的炒作焦点。
要真正改变这一现象,绝非仅仅依靠成绩屏蔽这一简单手段。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观念,不再将高考成绩视为衡量学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社会评价体系也应更加多元化,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而非仅仅看重分数。
同时,媒体和学校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不再为了吸引眼球而过度炒作高考成绩。教育部门应加强监管,对违规炒作行为予以严厉处罚。
高考成绩屏蔽,本意虽好,但要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高考回归理性,让教育回归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