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高估短期收益,低估长期收益。
1、为什么要找智商高的老婆?
歌德说,永恒女性,指引我们向前。
那你觉得一个笨女人能指引你向前吗?
我有好几年没参加婚礼了,今年突然变得比较频繁,因为一些几年前结婚的如今又准备结婚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都有一个建议:那就是一定要找个智商高的老婆。为什么?如果只讲一条理由,那就是即使哪天离婚都容易达成协议。
具体来说:
①智商领域存在“达芬奇效应”,即智商高那其它素质也会不错,比如情商高、自控力强、工作能力不错,也就是智商高则“多才多艺”;
②智商越高,越愿意合作,特别是双赢合作,其实能和平分手,继续做朋友,就是双赢。如果你老婆长期表现出那种所谓的“不识大体”,那说明她智商堪忧;
③她智商高,你智商高,两个聪明人的组合是乘法效应,那你们两口子的家庭智商可以秒杀若干一般家庭组合,你们的创造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会非常强,而几乎每个家庭都会面临一个非常复杂问题——教育后代。
2、求知会不会出现“边际效应递减”?
读书学习这种求知活动肯定是一件正确的事吧。
“边际效应递减”也是被证实了的。(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投入时,带来的效用是逐渐递减的,比如一家钢铁厂,不是投入越多收入越多,其实你对一个美女的投入也是同样的道理,存在一个临界点,过了就会出现收益递减,即得不偿失)
那这两个貌似都对的事放一起就有冲突,到底哪一个正确呢?
或许求知是个例外。
①边际收益递减定律,前提或许应该是某个有限的领域,学习求知可谓无限;
②哪怕知识有一个总量,但不同知识的组合太多太多,如今人类也就只明白了沧海一粟九牛一毛,距离出现收益拐点还早得很;
③人是一个变量,而高智商的牛人是超级变量,一代又一代牛人,站到前一代牛人的肩膀上,携手合作,我想,我们应该保持理性乐观;
④回到个人,完全有可能出现求知中的边际收益递减,但从上可知,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可能方法不对,可能跨界不够,可能链接牛人不多……总之,以有限的个人精力去探索近乎无限的知识汪洋,就不应该出现边际收益递减。
3、《老子》的高级智慧为什么追不到女孩子?
很早很早以前,我深陷感情危机,于是向传统经典求助,读起了《老子》。我知道“无为”是一种高级智慧,就用了“无为”这一招。你可以离开我,但我有“无为”,我只要什么都不干,你就会回到我身边。
当然,没有人回来。问题出在哪呢?
读死书啊!
先看“无为”的出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里的“道”,是政治之“道”。也就是说《老子》内容是讲给统治者听的,不是给失恋者听的。我和很多人一样出现了“读者错位”。不妨这样想,一个皇帝,其无为即符合天道,即为一代明君,这样的圣君,还会失恋吗?即使失恋也是短暂的,对方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痛哭流涕地回到他的身边。
其实还可以这样理解,《老子》那个年代,是非常封闭的小社会。比如我们村就一百多人,一般婚姻都是自给自足,满足适婚年龄的也就那么几个,即使失恋,我无为,我什么也不做,她还是会嫁给我,她不嫁给我她嫁给谁呢?到新世纪就不同了,交通发达流动性剧增,美女成了一种奇缺资源,美女自带的招蜂引蝶属性大放光彩,身边随时都环伺着若干急于交配的雄性,这种时候我还无为,真是脑子都被书虫吃了。
但《老子》里也不是没有教我方法,有句名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么多话其实就一个意思:反其道而行才是达到目的的最佳手段。在此我想起了尼采的名言:“你到女人那里去么?别忘了你的鞭子!”我又想到了“棒打出孝子、慈母多败儿”。看来,失恋后的最佳策略是让她更恨你……哎,这才是活学活用的好学生嘛……
4、你为什么要看《奇葩说》?
一年前我试看过《奇葩说》,大概十几分钟就退了,觉得这是什么鬼,这么不严肃、不庄重、不高级。
直到上周末,我看到一个很严肃的人建议我去看看奇葩说,即第四季奇葩之王半决赛关于《愚人水要不要喝》那一集,然后,我这个星期的美剧除了《冰血暴》其它都停了,大概刷了10集《奇葩说》,真是很过瘾。
①快来长点见识吧。什么叫长见识?就是你原有的自洽的认知被打破了,融入了新的认知。比如,一个一百年前的中国人,你问他人死了怎么办?他只知道:土葬。如今一个现代人至少知道两种方式,火葬、土葬,稍微有些见识的,还知道天葬、水葬,见识再广一点,还知道一种方式——家人围坐一起把尸体吃了。《奇葩说》就是一个长见识的节目,对于一个辩题进行多个维度的解读,常给人脑洞大开之感。同时,我了解到《奇葩说》的观众群非常年轻化,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也非常想知道非常年轻的人在关注什么、思考什么。至于你要问我,这有什么用?我可以直接怼你,何必如此功利。也可以循循善诱,继续讲下去……
②享受思辨的乐趣。一般场次,正反方各3-4人发言,后援团1人发言,两位导师再发言,也就是在某个具体辩题上你会听到6—7个正反观点组合。比如“分手该不该当面说”这个话题,你可能会条件反射般地觉得“该”,但你能讲几个理由呢?除了第一个人,后发的都要先驳后辩,如何组织攻防,你不妨跟着节目让大脑转起来。其实,攻击对手是容易的,难的是自己滴水不漏,当然,你也可以只攻击不防守,前提是你的攻击足够致命。可以说,《奇葩说》是最好的学习批判性思维辅导节目,爱学习的人有福气了。得益于看过经典的《思考的艺术》和《学会提问》,不时发现这些高手的思维谬误当属我的专属高级乐趣:比如他们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权威谬误、刻意煽情、逻辑错误、隐藏错误前提、以类比当证明……
③一丝诡异的微笑。看《奇葩说》的另一个好处可能是让你更懂人性。其一,人性真的有多种可能,你的不是全部;其二,人真的很容易被操纵,学点批判性思维作为心智防身术非常必要;其三,人真的非常表里不一,你会明显感到在很多辩题上,按按钮支持什么观点和这个人具体面对这个问题时的做法会很不一致,也就是大家都想一套说一套做一套……
5、你应该猛攻长板还是强补短板?
前面讲到辩论,正好周五就看到这样一个辩题:你认为应该集中发挥自己的长板?还是不断补足自己的短板?
正方:因为社会分工是取长补短的,所以应该集中精力发挥自己的长板。
反方:补足短板的边际收益最大,能够迅速提高综合素质,所以应该集中精力补足自己的短板。
我支持正方,集中发挥长板:
1.《理性乐观派》,人类社会是怎么发展而来的,是通过交换和协作发展到现在的文明的。那么协作和交换的本质是什么?是分工越来越细和每个人在细分领域越来越厉害。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靠的是一群顶尖人才的协作,而不是那些每个方面都差不多的人推动的。
2.《巨人的工具》:当然,我们追求长板不是一味要做到尽善尽美无懈可击,因为经济学思维教会我们计算成本,为了最后的那几步成本太高。那怎么办?在尽可能多的领域做到前20%,也就是拥有多个长板。比如一个人要成为全世界前5%的经济学家,非常困难,但努力成为全世界前20%的经济学家群体,这就相对好办,如果这个人还在世界前20%的作家群体,那就不得了了。其实不仅是全世界,缩小到一个公司,你能有两项技能在这个公司做到前20%甚至三项四项,那么你的日子肯定会很好过的。所以,长板很重要。
3.《平均的终结》:为什么人们会去追求能力平衡?因为每个人都做着“平均的幻梦”,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哪有平均?连人都没有平均人。我们找不到一个根据全人类身高、体重、面貌等数值平均求得的标平均人,人生而各异,我们如果对自己的特长视而不见,那就是暴殄天物。
l�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