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学得深不深?你怎么努力才会学得深呢?
今天我就想围绕这个问题,给大家分享个小工具:SOLO。
SOLO是澳大利亚教育学家John Biggs 提出的可视化的学习成效分类结构(Structure of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s,SOLO)。
SOLO最开始是给教师用的,帮教师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
但对于学习者而言,SOLO用途也蛮多的。因为它还是测量学习深度的尺子(学习尺);也是指导自己努力方向的指南针。
- SOLO作为学习尺
SOLO分类法,其实就是一把测量学习深度的尺子。这个尺子有五个刻度,越往下越深,见图1。
第一个刻度,代表什么都没学到。
第二个刻度,代表学到了一小部分。
第三个刻度,代表学到了好多,甚至能全篇背下来,是个“复读机”状态。具体是复述、说出、写出、识别、标明等。
第四个刻度,代表学到的东西发生了关联,可以是内部的关联,也可以是外部的关联。
特征是有类比、比较、分类、举例、解释、应用等,设想可能的应用情景也可以。
第五个刻度,代表基于这些知识产生了新的东西,也就是进行了创新。反思也在这个层次。
在这一层次,包括反思和创新,创新包括但不限于提出新假说、新理念、新概念等,或呈现新作品等。
在这里,大家普遍认为学到第四个刻度和第五个刻度才能叫学得深,否则就是学得浅。
- SOLO作为指南针
大家都想学得深。但如何才能学得深呢?比如你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在第三个刻度(多点结构)了,那如何才能让自己质变跨到第四个刻度(关联结构)去呢?见图2.
建立关联呗!天南海北,不管什么样的关联,努力去建立就好,不要放过飘过大脑的任何一个想法。
这其实也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你最开始需要关注关联的量,慢慢关注关联的质。然后,在那么一瞬间,你看到了那个小房子,发出“欧(长长的三声)~”的声音时,你就是达到关联结构了。
到这里,真正的学霸不会满足,还会想达到第五个刻度(抽象拓展)。那怎么才能实现第二次质变呢?
有很多动作可以尝试,比如尝试反思,比如尝试创新,比如尝试推理,比如尝试建立假设等,这些都有助于你产生第二次质变。
- SOLO的持续应用
怎么样?SOLO是不是很好用?!那如何才能用好它呢?
写五问反思报告!学一个知识点,就写一篇五问反思报告!写这个报告的过程,就是你不断用学习尺测量的过程,也是发生质变的过程。
五问反思报告怎么写?看我这个简书账号之前文章的例子,好多!
重点提醒:要把作答要求,也就是每个问题后括号里的文字,一起拿过去用。因为这些作答要求就对应这SOLO的第四个刻度和第五个刻度。五个问题回答完,你必定学得深。
当然,持续写才会持续写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