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招待客人,从我第一次跟着林老师家访时就见识过了,合理运用已有的条件进行教育,果然“生活即教育”。
这一次来到林老师的班上听课,开场白便是如此:一七班来了三位客人。孩子们的眼睛便齐刷刷的看了过来,并开始向我们打招呼,鼓掌欢迎。(孩子们是拥有好奇心的,与其压制他们不准看后面来的老师,不如大大方方的告诉他们,满足他们的心理)
林老师开始问他们,客人来到这里,谁是主人?孩子们回答是自己(主人翁意识果然要从小渗透啊。)接着便是小主人该如何接待客人,客人想要看的是什么?(经过这样的引导,孩子们不仅仅知道班级来了老师听课,应该怎样做,同时自己家里来了客人时,也会知道要怎么做)
课前儿歌--《什么大》(不得不说,看着这一首小儿歌,我都觉得太神奇了,原来什么大,还能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第一次读,问孩子们感受,再问孩子们什么大。孩子们的回答:天大、宇宙大……可是还不知道是手大。林老师一点也不着急,也没有急于去引导什么,而是让孩子们再读一次想想看到底什么大?第二次读,孩子们还是没有从儿歌中读出来,而是回答的自己想到的答案:房子大、地球大……(若是我的话,可能已经开始着急了,并急着想要开始引导了,可是,林老师并没有)林老师让大家再来,再来读一读,并讲了一个字“更”,让孩子们找找看到底谁更大。这一次孩子们明白了:天大、地大、不如我们的手大。明明手很小,为什么说手更大?林老师依然没有讲什么,还是让孩子去读。(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孩子们去读,让孩子们自己去感受、去体会,这才是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孩子,而我平时自诩的孩子是主体,事实上却是抛出一个一个的问题逐步引导孩子说出我想要的答案)
除了孩子们从读中知道的用手捂住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林老师还从另一个角度说了说为什么手大。房子大不大?谁用什么建造的?手,我们小小的手,通过努力能建造出大大的房子。(讲到这里时,孩子们有些走神的,感觉一切都成了林老师的教学资源,林老师没有生气,而是告诉他们别人讲话是要看着对方,所以我讲话时,你们要看着我。也许一年级的孩子并不能理解,倾听的礼仪,但是,日日渗透,他们便会有这样的意识)
除了课文中的手,林老师告诉他们也可以像诗人一样来说一说,还有什么大。引导了“眼睛”、“心”,孩子们自己想出来脑袋(不得不说,林老师是有魔力吧,告诉孩子们眼睛大、心大时,那一瞬间,仿佛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是啊,还有眼睛大、心灵大啊,太神奇了)
进入今天的正题--《项链》(林老师跟我提过,可以由字进入课文,可这是第一次真正见识到把字带入课文当中来学习)
①文中“蓝”字在哪?
②文中的“蓝”组了一个什么词语?(蓝蓝的)
③找出“蓝蓝的”一句话读出来。
(由字到词到句,感觉就像是点线面的结合。由于我的“割开”教育,我班上的孩子可能区分字词句都有困难,可原来教会他们区分字词句并不需要太理论的讲,而是可以让他们一开始就是从字到词到句的学习,让我惊叹的不仅仅是有点到面的学习,而是小小魔术师。)
一句话,林老师引导他们用了两种句式说了出来,同样没有理论,只是从读中思考、从读中感受:
①大海,蓝蓝的,又宽又长。
②蓝蓝的大海又宽又长。
第一次由林老师引导,趁热打铁学习下一句时,句式一样,这一次林老师让魔术师们自己来变一变。
(我的课堂教学太依赖于只完成教参上面要求完成的了,而这样的语言训练太缺乏,渗透教育,在于日常中的一点点渗透,而当他们应当理解这个知识点时,再将理论点出来,他们便会明白:哦,原来就是这个。)
除了讲,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就在于读,几乎每一句话,孩子们都读了很多遍,包括每一个变后的句式。
这一节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审视了自己的课堂中有哪些不足,让我知道一篇课文可以用什么样的上法,也让我知道了学无止境,上课上了一段时间后,总会进入一种模式化的课堂,然后沉溺于自己的模式,跳脱出来才发现这个模式“漏洞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