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几天,朋友圈被一群MBA同学刷屏了。他们参加了云南大学2017年MIT-China Lab中国实践项目交换生项目,现在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和清华复旦上交的MBA们同坐一个课堂,和国际学者教授交流,在IVY各讲座流窜。
“多亏前美国驻多国外交官Sri的帮助,今天进入哈佛大学时间表状态。在肯尼迪学院旁听课程,关于解决叙利亚、土耳其边境纠纷谈判的案例中扮演了一次中国观察员的角色.....现在去健身房”
“刚才在哈佛大学听前UN秘书长潘基文的演讲,难得接触到世界顶级权威人物,更多是感受氛围并增加混社会的胆量。”
“一小时前,我坐在1886年建立的化石级球队红袜队主场见证了纽约洋基队击出本垒打!”
看着朋友圈里的刷屏,我既羡慕又遗憾。去年10月31日,云大的MIT-China Lab选拔名单公布,最终入选的有8名同学,我排在了第9,进入候补名单。
为什么我都可以通过笔试了,为什么要在复试这里掉线呢?按理说来,我的能力是绰绰有余的,终究是太过于轻视小看对手,还有太不够集中精力。痛!
02
我在云南出生,长大,还读书读到研究生。云南是个美丽的高原,拥有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云南也是一个教育缺氧的地方。小时候觉得清华北大就在门口,长大以后就能去。等到真正长大了,我的确也去到清华北大,但却只不过是旅游观光的行程。
为什么?
我真的没有那种勇气把自己往极限上逼,觉得能在市属重点高中上学已经很不错了,觉得单科成绩排名不错就沾沾自喜了,觉得干点学生工作在老师跟前跑跳就天下第一。幼稚!被这些小小的白砂糖忽悠成这样,怪不得蛋糕做不大,怪不得糖衣炮弹会腐蚀那么多人!
在小学课本上学到溺爱这个词,还是和爷爷奶奶溺爱孙子孙女沾边的,并且还附上“小皇帝”“小公主”这些名号。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特别排斥这个词,更别说把这个词用在我自己身上。
今天看见河南农大烟草学院烟草2班有25人考研22人被录取,就被媒体称为“学霸班”。烟草行业作为最具话题性的垄断行业,年轻人要进入,尤其是烟草专业的毕业生要进入,研究生学历将会成为标配,属于规定动作。可媒体一介入,这样的行为就变得高大上起来了,好不得了,把一种“不得不”的行为冠上一个曾经需要仰视的定语,难道这不是来自于媒体时代的社会溺爱吗?
最近,我的闺蜜Zizzy刚刚逃离魔都,回滇谋划出路。她的第一个选择是参加云南省公务员考试,第二个选择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单位继续当上班狗,第三个选择是自主创业。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此不做深究,就只谈一下回滇后找工作的难。她原本是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和航天有关,每天的工作套路做完以后就忙于啃字爬论坛,现在回来以后才发现像她这样大学本科毕业六七年的在市场上根本不吃香。这才后悔没有用业余时间在魔都的宝地上攻克出一个研究生学位。哎,在我看来,这是自己给的溺爱啊。
逛街、刷论坛、看电影、吃下午茶,这些活动都是如此的惬意,因为不烧脑嘛。当你选择了这些不烧脑的活动就要接受做这些事情的结果,成长缓慢甚至没有成长。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这句话说了多少年了,远程围观着富豪们在不停看书学习烧着脑,就连科比都在问“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钟是什么样子吗?”
03
在这个“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时代,资本是启动生意的第一步,但要做大做强还需要风投。你那么溺爱自己,只会把好好学习挂在嘴上,谁会当你的风投方?
把每天排到爆炸的待办清单一一划勾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你是否想过,没有事情可以排进待办清单将会更痛苦。还有一种更痛苦更可怕的,就是今天的待办一直都是昨天的重复……
我曾经给自己制定过最严格的时间安排,每一天都是在掐着表度过的,晚上睡觉了脑子依然在兴奋,睡觉都是各种匆匆忙忙赶时间。
再说回参加MIT-China Lab的同学,有一个最中肯的经历感悟:国内国外就教育资源而言,现在已经越来越接近,区别就在于参与者选择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上的差异,够不够认真才是最终解。这就是最经典的哲学观点,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你做事情的准则是什么?做完,还是做好?
做完,很简单,跟着要求和流程走,重复的走,把手和脑都训练出强壮的记忆肌肉,年底评选的时候可以获得一枚“爱岗敬业”奖章。
做好呢,也很简单,在跟着要求和流程走的时候多想了一下怎样做可以更好,然后尝试改进。走一次两次没变化,走四次五次有感觉的,走到第十次就开始有突破。走得多了,属于你个人的专属专业名片就贴在身上,这是你闯荡江湖的名片啊!
话好说,事难做。压力大了就想放松自己,安慰自己,犒劳自己。最后自己说服了自己,把累了玩一会儿养成一种生活方式,那么你就等着老大徒伤悲吧!
女人要对自己狠一点,不然怎么练玉女心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