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在广州注册,全公司仅两名员工。他们仅凭两页纸,都没有BD,就获得了几百万的天使轮融资,还是来自风险投资机构。
如何做到的?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设计理念。
这家只有两名员工的公司,在他们的招聘主页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着:
不敢轻言颠覆,却会颤动一个行业;
不敢妄自创新,却会征服新的巅峰!
CGArt,一个昔日让艺术与技术完美融合的英雄团队,王者归来!
今欲大展拳脚、纵马江湖,再创传奇!
面试者纷纷好奇,走进当时还在勤天大厦里丝毫不起眼的小办公室,才发现这家公司……
牛皮真不是吹的!
来面试的有广美毕业从业10余年的UI设计师,却自称大学时代就受他们的影响;
有某厂出来的产品经理,据说只能给他们做助理;
有弹吉他弹了十几年的吉他老师,面试之后却发现根本不懂吉他。
搞得这么diao,是要注孤生的……
所以直到8月份,才有了第一批员工入职,终于要正式开始那个所谓的震颤行业的项目了!
吹出去的牛皮就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只能圆。
他们做了一点让人“看不懂”的事
11月,广州城里的紫薇花还在随风摇曳,拉萨却已是冷寒之地。
一台大疆无人机,三台越野车,带着美女帅哥和吉他,驶进了无人区。
雪山湖泊,草甸原始森林,美得好像《冰河世纪》中的场景,不过冷也是真的冷……
搓着手,呼着寒气,众人在风中凌乱:
“走起来,走起来!你们要有眼神交流,现在你们是情侣,知不知道?”
“动作太僵硬了,重来重来!”
拍电影?MV?
都不是。
三天的拍摄,十几万的费用,20几个小时的视频材料,最终只会剪出20秒。
用于App的启动画面。
这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会干的事儿。
他们在研发一款手机APP。
这群人不仅会吹牛皮,还很挑剔
在他们的招聘职位中,有一条要求是这么写的:
喜欢研究国学和心理学。
庸者勿扰!
他们APP的首页叫“琴房”,很有古意。
琴棋书画,琴以无形无相排名第一,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善操琴者,大都洁身自好,风骨高洁。
今日之专业琴房,一般会安装隔音墙,隔绝噪音,所以琴房其实是一个非常静密的空间。
少即是多
弹琴,即与最真实的自我对话。
琴房应有之物:教材、曲谱、节拍器与调音器。
四个栏目,无一多余,恰到好处。
其余一切世俗繁杂之纷扰,皆可去除。
唯专心练琴尔。
而在教材的设计上,更是贯彻了“少即是多”的理念,大浪淘沙,由国内外专家团队精心研发教学课程。好的教材,其实一套就够!
贵在坚持。
仪式感
进入琴房, 映入眼帘的即是“琴房”两个大字,依次下来是练琴周计划与最近打开的教材,给人以隆重的仪式感。
可视化的练琴周计划是特意用大字号突出显示的练习时间,不仅醒目,其背后有更深层的含义:
当练习时间低于20分钟时,其颜色为红;
当练琴时间达到20-35分钟时,转黄;
超过35分钟时,为绿;
红以警示,“还没有开始练琴?”虽责备之意只字未提,却无形之中给人以压迫感,督促你练琴。绿和黄则是安全色,黄表示练琴时间达标,绿则表示练习时间长,学琴者勤奋。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只是心理学在该软件中应用的一个小例子。
还需要懂国学?
这又是什么奇葩要求?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奇葩的老板,这个奇葩的老板还有一个奇葩的名字……
这个奇葩老板,干了一件很奇葩的事,把他们的产品名称调了不下十次,逼疯了设计师、程序员和运营小妹子:
刚注册一个微博号,老板说产品名改了;
刚申请微信公众号认证,老板说产品名改了;
刚调整完logo设计页面,老板说产品名改了;
刚完成第三方接口,老板说产品改了;
重来,重来,重来……
所有人恨不得能把这个老板也送回娘胎重炉再造……重来……
终于,终于,终于……
老板说,这回logo咱不变了!喜大普奔!
只是这个像恐龙、又像甲骨文的东西是什么…… !
老板面部浮现迷之微笑,似乎要的就是众人不解的feel……
“当你听音乐时,你脑海中呈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听音乐嘛,不就是很享受咯。就像桂纶镁的一个广告,带上耳机,闭上眼睛,静静感受音乐的魅力……”
所以这个看着像虫子又像甲骨文的logo是眼睛的睫毛?!
“Binggo!回答正确,我们的产品名定为名叫ENJOYING,意即是’正在享受',中文名’音觉'——用音乐让你觉醒,享受音乐,感受生活之美。"
“金刚怒目,而菩萨垂眉,慈爱和悲悯六道众生……而我们的产品正是要利用技术的手段,打通时空的限制,让音乐教育资源最大程度的平等化、全球化,让每一个热爱音乐的山村孩子,让每一个无法去到音乐厅的人都能享受来自全球顶尖的音乐教育……”
老板侃侃而谈,众人面面相觑……默默改图标,改代码,改文案,听《心经》……
所以,那些年他们吹过的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