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日记星球361号星宝宝,我正在参加日记星球星宝宝第十五期21天蜕变之旅,这是我的第六十篇原创日记。
第一次听到金融难民这个称呼,来自于两年前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当时的自己还在某投资公司任职,在所谓的金融圈里摸爬滚打,对这个称呼很敏感,但不真正了解什么是金融难民。
今天再一次说起金融难民,已经远离投资咨询行业一年多时间,站在旁观者角度,再次说起这个话题,感慨很多。感慨来自于中国与美国的金融难民有本质的区别。
首先,金融难民的称谓,起源于2010年前后的美国,当金融海啸席卷华尔街后,华尔街满目疮痍。从2007年6月至今的两年里,全球金融机构裁员32.6万人(其中雷曼兄弟就裁员2.6万人),其中不乏资深管理精英,形成了20世纪70年以来华尔街最大的“金融难民”潮。
这可能也是有史以来最高学历的难民潮。这些“金融难民”不仅失掉了工作,不少人还失掉了大部分的财富,特别是在那些破产金融机构——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工作的职员。当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关门大吉时,那些将自己资产大部分投资于公司股票或期权的员工,一夜之间既失掉了工作,又失掉了财富。
当然,这些“金融难民们”并非衣衫褴褛,身无分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有不少人仍是腰缠万贯。他们的受难在于今日与昨日巨大的反差,除了财富外,还有精神上的返贫。
中小金融机构成收容所:约60%的“金融难民”被中小金融机构收容,其中大部分被中等规模的金融机构雇佣。
在华尔街除了大型的投资银行外,还有一批资本规模在500万美元~2.5亿美元之间的中小投资银行。这些投资银行中只有少部分上市,大部分还保持着传统的合伙人制度,在经营上也专注于传统的投行业务,很少利用高杠杆的金融工具,更鲜有染指有毒的金融产品。年景好的时候,这些中小投行并不容易吸收到顶尖的金融人才,而现在这些优秀的投行人才则纷纷流向它们。
投奔三大“赢家”:金融海啸后,高盛、JP摩根和摩根士丹利成了华尔街硕果仅存的三大巨头,他们成了最大的赢家。这些最大的赢家吸收了约20%的金融难民。
各奔东西:还有余下的20%,则各奔东西。部分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银行家,则回归到他们的祖居地国家和地区,亚洲的中国和印度是主要的选择地。
还有的则彻底改行,可能从此离开华尔街。有的银行家则由于厌倦了华尔街繁忙、浮华的生活,开始选择平淡、简单的生活。
反观我们国内,以北京为例,出入高档写字楼电话营销的,活跃在超市小区门口发宣传单的金融从业人员,大部分人在入行前可能连金融是什么都不知道,更谈不上专业素养和技能了。
这些非专业人员所在公司基本有以下几类:p2p公司,私募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担保公司等。他们所做的工作是通过各种前期拜访邀约,把目标客户,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老年人,邀约到所在公司,听产说会,座谈会,答谢会,年会等等,营造销售氛围,游说客户进行金融投资。
p2p在十年前经由宜信创始人唐宁从美国引入到中国,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各种打着p2p旗号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最鼎盛的2013年,数以千计的p2p公司在市场上针对老年人进行了大规模扫荡。年利率在10-15%,相对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由于没有监管,p2p公司的经营者暗箱操作,募集资金去向不明,资金池现象严重,随着经营时间的增加,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也在加剧。用后来者的资金兑付之前的本金及利息,最终,以庞氏骗局的方式,公司跑路,客户成为投资难民。
私募基金公司也是鱼龙混杂,所谓的股权投资是非常专业的事,年化收益率达到15-18%甚至还有分红,的确很诱人。但是,很多基金公司募集来的资金投到哪里去盈利客户根本不知道。只是,很多私募基金公司的规模没有p2p那么大,经营者相对比较容易操控,出问题跑路的公司相对较少。
现在就本人所关注到的有风险的投资机构做一个总结,帮助大家明辨,防止更多人上当受骗。
一.公司资质及规模。从业时间,投资方向,历史业绩,年度报表,是否在银监会有备案等,认真了解审核公司资质及能力。
二.投资收益率。年化收益率高于8%的,您就得认真考察资金的投资去向。在目前实体经济的大环境下,做什么投资,可以有这么高的收益。
三.投资团队的专业性。金融属于非常专业的事,做投资,钱生钱,必须是专业人才专业团队。
四.目标客户人群的年龄结构。专业机构的目标客户是中产及以上的高净值客户。如果您所投资的机构,目标客户大部分是老年人且投资起步额很低,那您就得慎重考虑了。老年人一般辨别能力比较弱,看重高收益,忽略安全性,容易被忽悠。
五.投资经理的专业性及职业素养。服务您的投资经理是否是金融专业人才,从业年限及个人能力都是您要考虑的。
我本人不是金融专业人士,曾经供职的投资公司也是因为资金链断裂以致公司破产,一部分客户的资金受到损失。在这个大时代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每个人都要认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做正确的事,才能不愧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