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我花兩個禮拜看完了
但我卻用了一年時間來打開它——我知道它會給我帶來很大的衝擊,即使已經看過關於它的書評。我一直拖延著,似乎再過多些時日我多積攢些勇氣,足夠面對書中的生老病死。
並不是勇氣足夠了,是發現再不讀,這一年就要過去了。
關於衰老,死亡我除了敬畏,還有害怕。
衰老是一系列的喪失,醫學的發展讓衰老成為自然現象。還不到百年前,許多死亡是突發性的,並且大多發生在家裡,因為來不及去醫院。所以如何照顧越來越多的高齡老人,怎麼照顧,成了整個人類當下的課題。
書中葛文德醫生講述的是美國的養老機構運作的方式。在我看來,他認為不人性,系統化的照顧方式已經很‘仁至義盡,盡心盡力’了,他們還在嘗試推出更人性化更像家的療養院了。因為要保護老人的安全,方便照顧老人,許多療養院要求失衡的人要用輔助器走路,平時由護士同一時間協助老人洗澡,由護士按時間來給老人服藥。這些在他(葛文德)及許多美國家屬眼中是很不人性化的。他們認為即使年老體弱,也不能因為身體上的限制而失去自主決定生活方式的自由。
讓我感觸頗深的是,作為醫生的他,在很多時候感覺到了醫療的極限。醫療可以解決很多身體上的疾病,卻沒有治療老年病的,當一個人足夠老,身體器官運行多年,老化,壞死,患者只知道身體不適,疼痛,但這卻不是病,即使醫生也沒有辦法。所以活到一百歲的代價就是,可能失去許多平常小事的自理能力以及身體各處要罷工的信號。
相比衰老更讓人於心不忍的是各種絕症,患者身心上的打擊,面對末日的來臨,許多人可能根本來不及思考最後的願望就遺憾離去。所以在面對一個個治療方案時,葛文德醫生也發出什麼是最重要的疑問。對患者而言,他們希望經受痛苦的化療跟手術可以換來十年二十年的壽命,實際許多手術可能就是延續患者一年幾個月或幾周的時間,代價卻是要承受手術的風險和痛苦。
描述各種絕症下的人們並不是本書的重點,這裡面沒有鼓舞人心的逆轉,但整本書都很精彩,如果說要分享給身邊的人這本書哪個觀點。我想說,釐清自己的目標。
在身體受到限制時,你的優先目標是什麼。以此為目標制定治療計畫,讓自己在生命的最後,也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聽起來似乎有些自欺欺人,命都快沒了,談何掌控。這也是讓我重新認知的地方,一個人以自己喜歡?認可?(找不到合適的詞)的方式死去,是一件讓自己和家人都心安的事吧。
文章當然也談到有死亡自由的國家現狀。荷蘭、比利時和瑞士,美國的華盛頓、俄勒岡、佛蒙特州都支持輔助自殺,到2012年,每35個荷蘭人在死亡時尋求輔助死亡,他指出這個現象有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在那裡,一個人在衰弱或重病時,通過其他措施減少痛苦並改善生活是不可行的,這是一個消極現象。畢竟,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好好地活到終了,而不是好死。
姑息治療是人在衰弱重病時的可以減少痛苦的方式,以緩解痛苦為目的,給病重的人有尊嚴的死去。也類似我們常說的保守治療吧,把更多時間跟精力放想要做的事情上。痛苦時通過止痛藥,麻醉藥品,止痛減緩。想起記實電影裡吳念真的父親受不了絕症的疼痛最後跳樓的畫面,現實中應該有很多受這種痛苦的人吧。
書中許多哲學上的東西,關於人在病重和健康時對家人的時間分配,在對痛苦和幸福的記憶時自我和體驗的自我完全不一樣。就有了表面看似幸福的生命可能是空虛的,而表面看似艱難的生活可能致力于一項偉大的事業這一現象。
從生的那一刻就註定會有死的那一天。我們避諱談死亡,卻一定會面對它。《最好的告別》讓我們面對死亡至少不再驚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