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运营的小伙伴经常会遇到一件任务,那就是为公司和产品写百度百科。虽然之前有过自己个人百科(http://wapbaike.baidu.com/item/%E5%91%A8%E6%98%9F/4773330)和之前部分公司的百科撰写的经历,但是每一次开始的时候初始条件都不尽相同,如何从一堆毫无头绪的资料中整理一个思路,恐怕会困扰很多同学。
于是想到了学习编程时的一些思想和方法。
从我们的产品(乐学高考APP)和公司(乐学在线)出发,我们都需要在百科上体现哪些板块?
首先一定是公司创立的初衷,也就是我们到底是要干嘛。这种情况多数源自创始人或者CEO最开始的愿景或者一些痛点,他们的这些心路历程就是我们要收集的。于是我给这个部分想想成一个类(类是面向对象编程中的一个抽象概念,类似于一个模版),就叫做“创建背景”。这个类都包含什么呢?首先要有时间,其次要有创始人,接着要有引起创业想法的一些事件。最后还要有这些事件导致创始人有了什么思考或者结论。好,这个时候我就跑去跟我们的CEO曹允东先生商定一个时间,对他相当于做一个专访,按照类中包含的部分,以时间顺序请他讲述一下。把这些谈话录音事后整理成文字,就形成了类的一个实例或者说对象(也就是用类这个模版生成了一个详细具体的东西)可这个时候CEO不可能再像亲历时记得那么准确和清楚,这个时候我就去网上搜有关曹允东和乐学在线或者乐学高考的新闻。你搜出来的结果又是一个个不同时期的“实例”。网络成了一个帮助你的时光机。将这些实例放在一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有重复的删除,没太多信息量的缩短,讲的不清楚的改写。
后来发现这样全部精力投入一个板块未必是最优分配。于是又想起来编程时都是先编好类,然后再完善细节。于是先定义出其他板块
背景之后紧接着就是产品了,先写出“乐学高考APP介绍”这个类。
先不管里面有什么接下来,我们作为一家在线教育企业,师资是代表我们实力的重要证明,所以“名师介绍”这个类是必有的。
然后有了老师他会讲什么呢?这时候就要有“课程体系”这个类
重要的类已经出来了,最后可以放一些弱相关的东西,比如我们还有乐学高考志愿这个产品,给他也留一个类。
至此,类我们就定义好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实例化每个类了,也就是需要把类中的具体细节定义出来。
对应上面的乐学高考APP介绍,或者任何一个APP产品的介绍中首先是基础信息,相当于APP的一个标签:
1.APP的中文名和英文名,这里我们就叫“乐学高考”和lexue
2.产品的用途:高考在线辅导
3.应用的平台:平板电脑,手机
4.上线时间:2015.11.19
5.官网:www.lexue.com
百科中有专门的基础信息模块。在国内数以亿计的APP中,类似名称,重名的很多,甚至有很多是恶意模仿想误导用户到自己APP的名称。所以有了这些基础信息,用户能迅速找到官方的你,而不是山寨版那个。
然后是一段文字描述,突出产品的功能特点,形式特点等等
接着是APP本身的功能介绍:
1.视频播放:观看课程
2.讲义下载:方便同学记笔记
3.乐学咖啡厅:互动论坛
最后放上设计师编辑好的应用截图(这里注意截图本身要真实,不要设计,这是其他部分可以适当美化)
下面是师资介绍,首先是老师的头像,照片,然后是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教育背景
然后放他的教学战绩
罗列出最有代表性的老师,比如乐学是李政老师,李泓婷老师,张刚老师等
在下面就是课程体系了,也就是用户最后最想得到的内容,这里依各自企业情况而定。
最后放上弱相关的乐学高考志愿产品的信息,跟上面的乐学高考APP介绍一样。
以上所有这些其实是更加细化,并没有真正实例化。这就像编程中想好了要几个模块,每个模块有哪些要实现的具体功能。这些其实都是在想。这些思考才是真正的编程过程,会耗费很大精力和时间,但是想清楚了,编码所用的精力和时间会很少。
在确定好所有需要的内容后接下来就是联系相关部门索要各部分的具体数据,把数据添加到每个类中才算真正的实例化了每个类。
得到的结果就是一个你们公司的百科实例。当要为其他企业撰写百科的时候,其实模版还是一样的,比较相近的企业几乎类都是可以复用的,只是具体数据不同。
百科就是一家企业在互联网世界的名片,并不是内容越多越好,而是提供给查看的用户可能想获得的信息为准,所以要以用户思维而不是企业思维去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