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怎么办呢?老一辈的做法通常是教导孩子要把玩具分享给来家里的小客人。那问题就出现了, 很多的小朋友是不愿意的,非常地抗拒,她有可能当下就哇哇大哭起来,让主客都很尴尬。 假如孩子哭了,家长又忙不跌地教育孩子不懂事、没礼貌,孩子只会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不爱自己了,更爱别人家的小朋友, 对她造成的心理影响是非常不好的。这样的话,下次她就不愿意让其他的小朋友来家里玩了,跟家长的亲密关系和信任感也会大大减弱。
与第一种讲究“礼让”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的是:护犊心切的做法。了解了孩子从小就建立起的自尊体系,会对他们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现代家长们,非常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这样常常又出现了另外一个极端。比如说,我曾经看过这样的一篇文章,讲的是自己家的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给小客人,父母冒着得罪对方家长的风险也要非常忠诚地站在自己孩子这一边,捍卫她自己的玩具。事情发展的结果是双方的家长闹得不愉快,孩子永远地失去了这个玩伴(不是她自己选择的,是父母替她选择的,因为父母的体验感不好)。更有甚者,大人之间的互相拉黑了朋友圈,老死不相往来。
其实这两种结果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更为合适的呢?直到昨天晚上,我有了探索的机会。
我们家里来了一位小客人,是邻居家的小姐姐。这是小姐姐第二次来到家里,第一次她玩得很开心,所以第二次她的妈妈告诉她要来蓝精灵家的时候她特别地开心,立马就答应了。但是呢,这一次的相处当中,两个人发生了一点点的不愉快,原因就在玩具的争执上面。
蓝精灵突然跑过来跟我说,“姐姐玩了,宝宝没有玩具玩,宝宝不开心呐。姐姐、宝宝不是好朋友。 ”我很惊讶她能够这么清晰地表达出来自己的感受。怎么办呢?在这个时候,我应该怎么做,才是对两个孩子都好的?我的脑子飞快地转动起来,迅速搜索曾经学过的育儿知识和相关的沟通理论。在梳理了自己的思路后,我开始尝试做关键沟通。
沟通的结果比预期的更好一些,没有出现什么猝不及防的挑战,哈哈,不需要我的紧急预案登场就轻松搞定了。
对于每次和孩子的沟通,我对沟通结果的评估有三个维度:1)孩子的情感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2)谈话的结果对于孩子价值观的建立是否有帮助?3)孩子和我之间的亲密关系、信任感有没有加强?
我事后回顾了这一次的有效沟通,具体步骤如下:
1)表达感激。“谢谢宝宝愿意跟妈妈说出你的感受,妈妈很惊讶你能够做出这么清晰的表达,你的语言能力进步了很多,你一定是经常认真思考怎么表达好心里想说的话,对吗?你真的很棒。”
孩子愿意跟父母沟通,表示她对父母是有信任感的,当她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她愿意诉说、寻求帮助,这是一个很积极正向的行为,所以我们首先要感谢孩子的信任,鼓励今后她多跟父母做这样的交流。
这个真的非常重要!我前段时间跟一个五年级的小男生聊天。我问他:“你平时愿意跟爸妈分享你经历的事情和感受吗?碰到有难度的事会不会寻求他们的帮助?”然后,他冷淡又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我问他:“哦,这样啊。为什么呢?”他说,“反正跟任何人讲都可以,他们就是不行。” 我说,“爸爸妈妈其实非常关心你,是什么原因让你不愿意跟他们做沟通呢?”他有表现地有些习以为常地无所谓,但是我能感觉到他的沮丧。他说:“我一开始说, 他们就说:哎呀,这么小的事都处理不好,以后怎么做男子汉?小孩子好好读书,别想些有的没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及时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当他们碰到问题的时候,需要父母师长给他们更多的指导,这样能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信任感和顺畅的沟通模式,那么孩子就更加容易出现叛逆,甚至做出很多让家长很惊讶,或不能接受的事。
2)反应情感。我把她抱在怀里,然后重复她所说的话:“哦!因为姐姐在玩宝宝的玩具,所以宝宝没有玩具玩了,宝宝有点不开心,是吗?” (通常,我还没想好怎么引导她的时候,我也会重复她说的话来增加思考的时间。这样,既能让孩子知道你在认真听,也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准备时间。)
她点点头说:“是”。然后她自己又重复了一遍,末尾加了一句话:“姐姐、宝宝不是好朋友。” 我觉得有点逗,很可爱,她竟然这么认真地做出了判断。(这个是临时的情绪,不需要特别紧张,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玻璃心,好好开导就好了。)
3)表达认同。 “妈妈看到了姐姐在玩宝宝的玩具,宝宝没得玩了,真的有点不开心对吗?嗯!妈妈能够理解宝宝,如果妈妈很喜欢玩的玩具,别人玩了,妈妈没得玩,妈妈也会不高兴的。”
孩子在这个时候已经有很明显的物权意识了,她认为玩具是她的,而且她特别喜欢这个玩具,并且她还没有找到可以和姐姐一起玩这个玩具的乐趣。理所当然的,她会觉得不开心,这个很正常。大人不要一本正经地去教育孩子这个不对,那个不行。站在孩子的角度上面去切身体会她的感受,会让孩子更愿意跟你交流下去。
4)引导孩子视角转换。 “妈妈看到姐姐在玩这个玩具好像跟我们平时玩的不太一样哦!你看她还拿了保龄球的瓶子去敲打那个锣鼓,是不是敲出来的声音有一些不同呢?她还会用敲钢片琴的小锤子去敲鼓,好像声音还挺好听的,对不对?”
她点点头,说“是”。
我继续说:“ 你看宝宝平时只有自己一个人在玩玩具,妈妈也不怎么会玩,但是现在姐姐来了,玩出了好多我们平时不会玩的新花样,这是不是特别棒的一件事情啊?”
她的注意力被成功转移到观察姐姐玩的花样上了。我看到引导有效,就借势深入,跟宝宝说:“我们一起去问一下姐姐,可不可以教宝宝一起玩好吗?” 她很开心,跃跃欲试。
然后我带着宝宝,走到小姐姐的面前,蹲下来跟她说:“姐姐,妹妹也想玩这个玩具,你可以带她一起玩吗?谢谢你哦!”
之后,她们两个人就无比兴奋地一起敲锣打鼓,感觉要把玩具拆掉一样。我和小姐姐的妈妈在旁边一起做引导。
其实这就是费斯汀洛法则: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只占了10%,剩下的90%是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和方式。引导孩子发现事件中的积极面,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方式,始终帮助她去争取人际交往中获得双赢的方法,我认为是比较好的方向。
5)事件回顾和价值观塑造。 在送走了小客人之后,我跟宝宝重新确认了一次感受。我问宝宝:“是不是和朋友一起分享玩具,会发现更多的玩法,更有趣呢?”她说,“是”。“那下次我们还要请姐姐来家里玩,好吗?”她点点头,说“要。”
在每一次的沟通之后,最好能够和孩子一起对整个事件进行回顾,借机建立恰当的价值观,这些会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思维模式。
6)照顾其他孩子的情绪。我安抚蓝精灵的时间比较长,因为她还太小,需要慢慢地跟她沟通。你们能够看到我跟她讲的话特别啰嗦。我们需要不断重复简单的话语,让她能够真的理解和明白。
但是呢,来家里玩的小姐姐,就被我冷落了一会儿,她有点不开心呢。我还在跟蓝精灵说话的时候,就突然听到她跟妈妈说“我想要回家了”。我立刻意识到,小客人有点情绪了。于是,我抱了抱蓝精灵,跟她交代了一下,走过去跟小姐姐聊天。
小姐姐三岁多了,已经上幼儿园了,更加地懂事。于是我决定赋予她一些使命感,提高她此次做客的体验感。
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我暂且用“佳佳”这个名字代替小姐姐的真实姓名。我说:“佳佳,谢谢你今天来我们家里做客,我们都很喜欢你,你帮我们在玩具箱里找出了好多玩具,这些都快被我们忘记了,你今天帮我们找出来,让我们再看到它们,真是太棒了!谢谢你哦,佳佳!”
小姐姐的情绪明显缓和下来了。我继续跟她说:“特别感谢你,找到了敲钢片琴的小棒槌,我们找了好久,都没找到,今天佳佳找出来了,蓝精灵又可以玩了,阿姨替蓝精灵谢谢你哦!”
她开始开心起来了,孩子的情绪都写在脸上,这是她们最天真浪漫的地方。 接下来,我请求她的帮助。我跟她说:“佳佳,你已经去上学了,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和礼仪,阿姨看到你表现得很有礼貌。妹妹还没有去学校,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好,你多多理解她,可以吗?”
她很爽快地回答:“可以!”
“佳佳,阿姨请你帮个忙,好吗?你在学校里认认真真地学习,回来教教蓝精灵,让妹妹变得跟你一样有礼貌,可以吗?”
她有点害羞地笑着说:“可以。”
“那我们就这么说定咯,以后你要经常来教妹妹哦!”
她很开心,佳佳妈妈鼓励她跟我抱抱,于是我们拥抱了一会儿,完成了这次的交流。
在我带着宝宝一起送佳佳和她妈妈到门口的时候,我再次跟蓝精灵确认了感受,我问她:“宝宝,我们下次还邀请姐姐来家里玩,好吗?” 她非常开心地说:“好!” 我鼓励她自己做出邀请,于是她用特别稚嫩的声音地跟佳佳说:“姐姐,下次再来宝宝家玩,好吗?” 小姐姐也很热情地答应了。就这样,开开心心地结束了这两个小朋友的聚会。
总结一下基本的原则,对于孩子的教育,不但要有爱,还要有边界。如果单纯地维护孩子,会让孩子养成自私、霸道的行为习惯,让她持续地以自己为中心,不懂得分享,长大以后在社会关系中会容易受挫。反之,强行要求孩子懂事礼让,在孩子不理解的情况下强压,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伤害,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
我们希望能够做到的是:在给孩子完整的安全感和爱的前提之下,让他们更有智慧地去处理自己和伙伴之间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愿天下孩子们都能健康平安、快快乐乐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