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注定的失败:一是只做不想,二是只想不做
“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是小米CEO雷军公认的管理学金句。讽刺的是有些管理者在没有理清宏观方向的时候,就钻进具体执行性事务中。但这句话却不仅仅是说给管理者听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共勉。
刚进入运营工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很容易陷入到具体工作当中,被每天要打的电话、要发的消息、要写的稿件所淹没。当你日复一日机械的循环着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你该停下来想想在做之前是不是缺少了一个步骤,叫做“想”。
作为一个运营,思考力和行动力必须是并行的,做的时间越久,职位越高,越是如此。
比如:在进入到具体工作之前要先评估产品阶段。种子期的产品,运营目标是产品验证,种子用户群沉淀,建立用户口碑。爆发期的产品,运营目标是迅速扩大用户来源,形成普遍的用户口碑。平台期的产品,运营要服务好老用户,提升活跃度,为下一个爆发期做准备。不同产品阶段,运营的目标也有所不同。新产品上线,硬要扩大用户规模,不做产品验证,那只会让产品迅速毁灭。
除了评估产品阶段,还要评估产品形态和当前数据,面对不同特性、问题,运营工作的侧重和策略可能完全不同。不要认为这样宏观的思考,是领导才该想的,有目的的做事能让自己在一段工作中快速成长,也能让你所做的事有一个可交付的结果。
打磨自己的手艺
前段时间黄有璨有一篇文章讨论到重新定义运营。里面提到有两种运营在未来是更值钱的,一种是能根据业务特点和目的,组合渠道、方法,做好规划,争取资源,拓展渠道,最终落实的人。也就是上文提到动手又动脑具备综合能力的运营人。
另一种就是某种单项能力特别强的人。比如能管理好几千个群,能让群里保持日常活跃;或者文章写得好,每次都能获得大量转发刷屏;再比如熟悉广告投放,知道该怎么提高转化率的人才。为什么专项能力强的人有价值呢?热播剧《我的前半生》男主角贺涵的一席话做出了解答:首先要做到你可以取代任何人,之后要做到任何人都不能取代你。如果说思考力和执行力让你能取代任何人,那一门独属于你的手艺能让你不被任何人取代。
听罗辑思维,常提到一个词,叫“手艺”。每天60秒钟说一件事,在单位时间说最多的信息,还包含三个以上的逻辑层次,这就是罗胖的手艺。他怎么练出来的呢?说呗,一遍不行说两遍,两遍不行就一直说,总有一次是60秒的,说得多了时间自然就控制得越来越得心应手。想要有一门自己的手艺,没别的,就是练,就是试。
最后想说,作为一枚运营,我们运营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