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作文分三步:
1.拆材料包
2.找出关键词
3.找矛盾对立点
4.找逻辑关系
5.透过现象找本质,本质就是主题
6.组织材料,开写
第一步,打开材料包: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
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
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2.关键词:本手 妙手 俗手
基础 创造 受损
3.矛盾对立面:
急于求成,心生浮躁,思维潜力受限,根基不稳,樯倾楫摧,欲速则不达,落入俗手,功亏一篑,何谈创造?
4.本手,妙手,俗手的逻辑关系:
夯实基础,通过探索,生发创造。缺少积累,易落入俗手,水平不易提升,创造无法实现。属于递进,因果式逻辑关系
5.透过现象看本质:
国家为什么要考夯实基础?
一是现代青年人浮躁,急于求成,缺乏静下心来,脚踏实地的精神。
国家为什么要通过围棋考创造,创新?
因为中国目前还是处在发展中国家阶段,缺乏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后盾,创造力是一个国家智慧的结晶,不创造,落入愚昧,不创造,取而代之的是躺平,躺平预示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不能忘。这是国家出这道题的目的。
基础于沉淀 创造于探索
文|春霞老师
春去秋来,四季轮转,一片稻田,经过了冬的酝酿,春的萌动,夏的炙烤,才迎来了秋的收获。季节告诉我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基础于沉淀,创造于探索!
庄子认为: “集天地变化于棋道,幻化无穷,又依规律而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棋如人生,人生如棋。本手,妙手,俗手虽是棋道,却蕴含了人生大道,一个人想要实现心中理想,只有不断沉淀,积累本手,不断探索,才能远离俗手,获得妙手!
如何做到沉淀自我,夯实基础?
沉淀自我是夯实基础的前提,沉淀自我,当坚守初心,甘于寂寞,厚积日累,必达到夯实基础。
古人说: “失去本心, 欲速则不达”,每个人生来带有一个初心,小心翼翼的藏在心里践行,随着时间流逝,伴随世俗的眼光,他人的不解,环境的干扰,有一天,蓦然回首,初心不见,急于求成,哪里谈得上夯实基础?
荀子在劝学里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做到沉淀自我,夯实基础。首先,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充其量也是徒有虚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次,守住初心,沉淀基础,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如袁隆平爷爷,坚守田地,终成信念,创造出杂交水稻。
基础沉淀后,可得妙手吗?不,沉淀基础还不足以促成妙手,否则,守着一件事做一辈子能创新,人人都成功了。
探索精神是链接本手与妙手的桥梁,《易经》里有一句话:“有变化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于变中求不变,于不变中求变”,寻求变与不变的是探索精神,在一遍又一遍夯实基础的条件下,不断探索,然后思考,感悟所得才是从本手向妙手的转化器。
屠呦呦于在夯实基础的条件下,不断探索,感悟,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为全世界疟疾患者带来了福音。
探索不是日复一日的一万小时定律,也不是刻板的重复,是心怀热爱,不断实践,思考,总结,感悟。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是判断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是否强大的基石,少年强则国强,青年作为当代中坚力量,国家之未来,应先静下心来,沉淀自我,坚守本心,日复一日夯实基础,不断探索,感悟,坚信自己灵感出现的那一刻,终会实现理想,获得创新!
评价:一位朋友评价57分,扣分之处是用典太多,大道理甚繁,没有自己的思想。我告诉大家,他是把这篇文章拿来跟苏轼当年的中榜文章来比,咱们的高考作文只要有一段不用典,那一段没文采,怎么体现出你的知识渊博,那段导致不给高分。
名人名言必须开头,用自己的话开头,没说服力。古人和名人的话,阅卷老师才信,名人名言话开头,用典跟在名言后,这就是咱们的高考作文高分模式。
严格按高考作文模式来算,曹老师写的此篇作文,同行打60分。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层层递进,用典深刻,语言凝练,无从扣分。
写作结构和思路:
采用层层递进式结构,本文有两个思路:
第一个思路:指出夯实基础,必甘于寂寞,坚守初心,日复一日坚持,才能夯实基础。
第二个思路: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要实现创新这一妙手,须具备探索精神。探索精神是链接本手与妙手的桥梁。否则日复一日积累再多,也只是个死板的搬运工,落入俗手。
采用递进式结构好处:层层深入,通过事物表象达到本质,能凸现出清晰的思路,和深刻的思想,智慧的语言。建议高考作文常用。
大家再来欣赏欣赏当年苏东坡金榜题名的作文,找找差距!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代: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是苏轼21岁参加贡考时的应试文章。题目出自《尚书·大禹谟》“罪疑惟轻,功疑从重”二句下的孔安国的传注:“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孔注的意思是,给人定罪时发生了疑问应该从轻;给人记功奖赏时有了疑问就要从重,这样奖罚真是宽厚仁爱到极点了。本文曾得到当时的主考官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的激赏,原因是文思精深,论据有力,“词语甚朴,无所藻饰”,摆脱了当时文风磔裂诡异的弊病。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铬》一文中说过:“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确实如此,当时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贡举考试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为了彻底刷新文风最后恢复和重新确立古文的领导地位,使新的古文运动创造性地发展,在录取中坚决摒弃了当时科场仍然盛行的雕章丽句的四六时文,而选中了一批写得明快畅达,朴实浑厚,文从字顺的文章,其中包括苏轼、苏辙和曾巩等人。当然,并不只是因为苏轼等人的文章形式适应了北宋古文和“时文”斗争的需要,而是在内容方面也是符合北宋新古文运动的要求的。比如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要体现的“忠厚之至”的精神就和欧阳修的政治观念是一致的。
翻译: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时候,他们爱护人民是何等之深,为人民忧虑又是何等之切,用君子长者的道德来对待天下。发现一点善行,就及时地奖励,并且及时地歌颂、赞美这样的善行,为的是用这种办法使人们开始乐于行善,并且勉励他们要坚持到底;发现了一点错误,就及时地处罚,又及时地怜惜同情有过之人,为的是帮助他改过自新。所以嗟叹赞许的声音,欢乐悲伤的情绪,在虞、夏、商、周的书上都能见到。成王和康王死后,穆王即位,周朝的道统开始衰败,但是穆王还吩咐他的臣子吕侯,告诉他要慎用刑罚。穆王的话忧虑却不悲伤,威严而无怒气,慈爱并且果断,流露出同情无罪者、为他们感到难过的情感。所以孔子对穆王还有所肯定。
《书》上说:“赏赐与否难以确定时就奖赏,这是为了推广恩德;惩罚与否难以确定时就不加惩罚,这是为了慎用刑罚。”尧的时候,皋陶做狱官,准备处决一个罪犯。皋陶多次下令说杀,尧却多次下令赦免。所以天下人都畏惧皋陶执法的坚决,而喜欢尧的用刑宽仁。四方的诸侯说:“鲧是可用之人。”尧说:“不行,鲧违抗命令,败坏了同族的人。”后来又说:“试试他吧。”为何尧不听从皋陶杀人的主张,而同意四方诸侯对于任用鲧的建议呢?圣人的心意,由这里就可以看到了。
《书》上说:“如果罪行难于确定,就从轻发落;如果功劳难于确定,就从重赏赐。与其错杀一个无罪者,宁愿自己承担不遵守成法的过失。”唉!赏罚的道理全在这几句话里了。可以赏也可以不赏的,赏他就是超过了仁的范围;可以罚可以不罚的,罚他就是越过了义的规定。超过了仁的范围,还不失为君子;越过了义的规定,便要沦为残忍的人了。所以仁的范围是可以超过的,义的规定却是不可以超过的。古时候不用爵位和俸禄作为赏赐,不用刀子和锯子来实行刑罚。用爵位和俸禄作为赏赐,这样的赏赐只能施及到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身上,却不能施及到没有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身上;刑罚用上了刀子和锯子,这样的刑罚只能施加到被行刑的人身上,却不能影响到没有受刑的人。先王知道天下的善人善事赏赐不尽,所以爵位和俸禄也不足以起到鼓励作用;又知道天下的坏人坏事不能全都处罚到,所以刀子和锯子也不足以形成制裁。因此赏罚不能确定的时候,就根据仁的原则来处理;用君子长者的道德来对待天下,使天下人统统为君子长者的道德所影响。所以说这是忠厚到了极点啊。
《诗》上说:“君子如果乐于听到忠言,祸乱就会马上停止;君子如果怒责小人的谗言,祸乱就会马上停止。”君子对于结束祸乱,难道还有什么更为奇特的办法吗?只不过是控制自己喜怒爱憎,不违背仁的原则就是了。《春秋》的本意是:立法贵在从严,而处罚人贵在从宽。按照它褒贬的原则来制定赏与罚,这也是忠厚到了极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