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与金融业加速融合创新,对我国金融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的推进,互联网金融业态趋于成熟,监管政策逐步明晰,我国互联网金融将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互联网金融呈现出生态化、专业化、移动化、智能化和普惠性等新的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基础向好
首先,政策导向支持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2016年《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中也明确,要鼓励和保护真正有价值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其次,市场需求提升互联网金融发展潜力。目前,我国大量中小微企业及创业者都有旺盛的融资需求,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依旧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杨再平提出,“互联网金融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利器”,互联网金融能够满足企业融资、居民理财等市场需求。再次,信息科技推动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当前,我国互联网用户超过6亿人,互联网普及率51.7%,客户群体庞大;同时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设备、生物识别等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力支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二、生态化和专业化趋势明显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生态化发展格局突显。生态化是指大型互联网金融机构由单一业态向综合化、多样化业态融合发展的过程,形成一个涵盖完整金融消费产业链的综合化和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近年来,蚂蚁金服积极打造全产业链生态发展路径,其生态链已涵盖支付、银行、消费金融、众筹、网销保险、网络理财、供应链金融、金融云等众多领域。传统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如建设银行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三大渠道,搭建起包括“善融商务”、“悦生活”、“惠生活”等三大平台。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专业化发展模式显著。专业化发展主要针对中小互联网金融机构,其专注于某一个垂直细分领域(如P2P、征信、保险等)方向发展。如华南知名网贷平台融资易,主打产品是具有小额、分散、周期短等特点的“垫资赎契”产品,主要围绕具有银行准入信用标准的个人或机构的过桥资金进行放贷,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同时该项目业务范畴广,市场活跃,需求量大,满足了平台对优质项目的需求。
三、移动互联成为互联网金融点方向
首先,移动互联网金融政策环境利好。移动金融得到了监管政策大力支持,特别是放开移动支付限制对促进移动金融发展具有积极作用。2014年央行发文鼓励商业银行拓展NFC手机近场支付应用,2015年央行发文指出“移动金融是丰富金融服务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发展普惠金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其次,移动金融更好满足客户行为需求。随着4G技术普及、用户体验提升及移动设备普及率的提高,消费者互联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截至2016年6月末,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到4.24亿户,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57.7%提升至64.7%。再次,移动技术助推移动金融发展。如在支付领域,随着二维码支付技术的成熟,商业银行及时推出二维码支付服务。近期工行推出的工银二维码支付,可覆盖线上线下和O2O支付全场景。另外,移动互联网金融逐步从单一的移动支付向“一站式金融生活移动平台”发展。
四、互联网金融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一是智能投顾技术提升个性化金融服务,为互联网金融带来全新的业务模式。智能投顾能够根据每个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目标以及风险偏好等,运用一系列智能算法及投资组合优化等理论模型,并根据市场的动态对资产配置提供建议,为客户提供参考。二是区块链技术深刻影响互联网金融。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存在众多优势,一旦具备成熟应用基础,将深刻影响当前的金融格局和运行方式。目前,央行鼓励区块链技术研究,先后成立了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和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三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利用,可进一步促进互联网金融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能改善经营决策,为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使经营决策更加高效便捷,促进互联网金融智能化发展。
五、普惠金融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重点
数字普惠金融是2016年G20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该会议通过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提出8项主要原则和66条行动建议,旨在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地区发展。随着中央对农村网络及金融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当前城乡地区已成为互联网金融布局的热点,银行、电商等机构积极布局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