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6日,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在德国西南部城市路德维希港寓所逝世,这位曾致力于西德与东德统一和欧洲一体化的伟大政治家,是德国继“铁血宰相俾斯麦”之后,任期最长的德国总理,整个任期长达16年之久。
1984年10月7日至10月13日,时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10月10日,科尔总理一行访问了北京大学,并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讲述了这样一段话:
“中国学生留学德国早有良好的传统,早在19世纪末期,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有很多贵国年轻科学家到我国接受大学教育。波恩大学是首先颁授博士学位给一位中国公民的欧洲大学,他姓李名复几,博士论文题目为碱金属,该论文1907年于波恩大学通过,我带来了该论文的复印本以及李先生的简历和离校证明书,请你们存档。”科尔总理遂将关于李复几博士的几份德文文件作为访问之礼物,郑重赠予了时任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教授。
北京大学校方对科尔总理推动中德文化交流的良苦用心不解,或者说是不够重视,对中国在德国留学的第一个物理学博士李复几,更是一无所知且闻所未闻,在查遍北京大学档案馆之后,也还是一无所获,北京大学校方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置科尔总理所赠予的“礼物”,只好将李复几的资料,全部存入北京大学档案馆了事,以致让它沉睡了23年之久。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留学生在欧美大学最早获得物理学博士的有这么几位学者,按照他们所获博士学位时间顺序排列,分别是:
李耀邦(1884—1940)——1914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胡刚复(1892—1966)——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李书华(1889—1979)——1922年获得巴黎大学法国国家理学博士;
饶毓泰(1891—1968)——192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叶企孙(1898—1977)——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吴有训(1897—1977)——1925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从历史时间节点上来看,上述获得物理学博士的学者都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其中李耀邦排在首位,也曾是中国物理学界公认的第一位获得物理学博士的学者,但李耀邦对中国早期物理学领域贡献甚少,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也几乎无人知道他的存在。
科尔总理带来的资料信息表明,李复几是1907年获得波恩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的,这对中国物理学界是一个历史性突破,将中国第一个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的时间,整整提前了7年,也就是说,李复几是清朝时期第一个获得西方物理学博士的中国学者。
那么李复几是何许人也?他究竟在哪里?他在出国之前和归国之后的人生经历到底怎样?德国的波恩大学在寻找,李复几的后人在寻找,一个叫戴年祖的中国学者也在寻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寻找到这位失踪而杳无音信的中国早期留德学生。
2005年5月10日,“中德世界物理年暨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100周年大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德方人员在会议期间放映了一部回顾中德学术交流的幻灯片,这部片子中提到中国在德国取得第一个博士学位的学者叫李复几,在一位东方青年人的头像下,写着“NanYang College”,这是“南洋公学”的英文名称,时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是核物理专业出身,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位名为李复几的留德学生应该与本校有一定的联系。
谢绳武立即起身走出会场,跑步赶到了校史办公室,很快就在校史档案室查到了李复几的相关资料。1901年,南洋公学中院毕业了6名学生,,其中4人曾被盛宣怀批准派往英国留学,李复几是其中之一,并被指定学习机械工程专业。
谢绳武向大会报告了他的发现,说明李复几是本校历史上第一届毕业生,李复几遂成为“中德物理年”上的热门话题,中德双方出席会议人员都非常高兴,也算是为这次大会增加了一个有趣的花絮,同时也再次证明了中德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上海交通大学迅速将李复几列为专题调查,主持这项工作的是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中心的欧七斤教授,欧七斤等人开始了对李复几生平经历的探寻,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李复几的人生经历也渐渐浮出历史的水面,呈现在世人面前。
由时任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于1896年创始上海徐家汇,仿照日本教育模式,分层次设立了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是中国最早兼有师范、小学、中学、大学完整教育体制的学校,其中南洋公学中院是1898年开始创办的。
1901年7月,南洋公学中院毕业了6名学生,其中就有李复几、曾宗鉴、胡振平、赵兴昌等人,上述这4名学生被清朝公费派往英国留学,并根据他们当时的学业成绩,指定李复几学习机械工程,曾宗鉴、胡振平学习政治,赵兴昌学习商务。
李复几(1881—1947)原名李福基,字泽民,江苏吴县人,1881年12月9日出生于上海,他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叔叔李维格,李维格曾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实业家之一,李复几在南洋公学读书时,李维格正是南洋公学的监院(类似于教务长)。
1901年10月12日,李复几和他的几位同学从上海外滩码头登上邮轮前往英国留学,李维格亲自到码头送行,并送给侄子李复几一件特殊的礼物:一辆自行车,这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奢侈品,李维格曾留学英国、日本和美国,这辆自行车给李复几的留学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不仅靠它游历了英伦三岛,还通过自行车转租赚了不少零用钱。
李复几进入英国芬斯伯里学院学习机械工程专业,并在伦敦机械工程师研究所实习了一年,随后又到伦敦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并于1904年毕业之后,前往位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汉尼尔理机器厂实习。
李复几在留英期限届满之时,从英国致信盛宣怀,表明想要去德国学习自然科学的愿望和理由,鉴于李复几是一个可塑之才,又是李维格的侄子,回函李复几:“才品甚优,有志向学,自应展长学期方能早就成材,以备回华效用。”同意李复几延期至1907年6月,并每年提供经费180英镑。
1906年5月,李复几从英国伦敦前往德国波恩,使用罗马字母“Li-FoKi”注册了自己的名字,进入波恩大学师从凯瑟尔教授从事光谱学研究,凯瑟尔教授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氦”元素的发现者。
1907年1月,李复几在波恩大学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勒纳的碱金属光谱理论的分光镜实验研究》,李复几在这篇博士论文中质疑了勒纳教授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成果,那么勒纳教授为何许人也呢?
勒纳(1862—1947)是德国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他在1902年就发现了光电效应的重要性质,即光电子的数目随光的强度而增加,可是光电子的动能只与光的频率有关,与光的强度无关。
勒纳教授的这个实验结果,与当时物理学界将光看成波的经典理论相矛盾,我们所熟悉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想给勒纳教授当助手都被其拒绝,可见勒纳教授是德国物理学界的权威,因为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成果,于190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比勒纳教授小17岁,尽管于1905年就发表了“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并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以《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获得博士学位,并因此创立了狭义相对论,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却已经是1921年的事情了。
李复几在其博士论文中,推翻了勒纳教授所提出的“光谱形成原因的火焰中心发射说”的研究结果,提出并完成了自己的“推验光浪新论”,这是当时光学界最为前沿的一项研究课题。
一个来自古老中国的青年学生李复几,对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勒纳教授的成功挑战,可以说是世界物理学界的一大传奇,波恩大学认为李复几的博士论文非常优秀,将之评为“Idoneum”(满意)等级,这在当时数学和物理学科都是难得一见的评价。李复几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只比同时代的爱因斯坦晚了两年而已。
波恩大学之所以对李复几推崇备至,并且一直念念不忘他所培养的这位东方学生,不仅仅是他在物理学领域内的贡献,而且还在于他敢于挑战勒纳教授的权威,勒纳教授也不仅仅是一个杰出科学家,他后来还曾当过希特勒的科学顾问。
李复几在德国波恩大学仅留学一年,就拿到含金量颇重的博士论文,堪称是一位有潜质的物理学研究者,但李复几于1907年秋回国之后,却没有机会进行物理学的研究或教学,而是以他在英国所学的机械工程专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李复几近40年的工程师职业生涯中,先后在江南船坞、汉阳铁厂、萍乡煤矿、京汉铁路等大型施工项目或企业中担任工程师,置身于中国近代工业的第一线,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所学。
除了波恩大学知道李复几的科学价值和学术能力,当时的中国,甚至在科尔总理访问中国之前,几乎没有人知道李复几在德国留学期间曾经辉煌的学术生涯,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物理学界的遗憾。
李复几曾在其老家苏州置业和生活,育有四女三男,但他本人却长期在外奔波忙绿,曾以丰厚的薪水供养一家。但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身在西南大后方任四川盐务局总工程师的李复几却与家人断了联系,直到他1947年在四川小城自贡去世,他也没有再回过家乡苏州,以致家人也不知道李复几身在何处?
2007年10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与波恩大学闵行校区共同举办了纪念中国首位物理学博士李复几毕业100周年纪念活动,波恩大学校长Matthias Winiger教授向时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赠送了李复几博士学位论文的副本和李复几学位证书的副本。
2017年是中国第一位获得物理学博士李复几先生毕业110周年,在2017年还有两天之际,在简书上发表此文,以此纪念李复几这位曾被长期遗忘的中国物理学的先驱者,他在博士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的探索精神,将永远被历史铭记,不会再被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