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的作业:
最晚提交时间:8月20日中午12点
要求:完成前四个拆页的A1及A2,完成第五个拆页的I,A1,A2
作业提交形式:投稿至简书《RIA联合训练营文集》
拆页一:
《管理技能开发(第8版)》,摘录自429~430页
戈登描述了一个帮你有效阐述你的问题的有用模型:“我有一个问题,当你做X时,导致了结果Y,而我的感觉是Z。”
第一,描述给你带来问题的具体行为(X)。这有助于你在急于给出反馈时避免给出一种评价性的或者泛泛的回答的倾向。
第二,列出这些行为详细的、可见的后果(Y)。简单明白地告诉对方,其行为给你带来的问题,通常是使他们发生改变的有效刺激。
第三,描述你对问题结果的感受(Z)。重要的是不仅要使对方了解哪些行为妨碍了你,而且要解释它如何通过带给你挫折、愤怒或不安全等感受来影响你。解释这些感受在怎样干扰你的工作。
我们建议你把这个三步模型作为一般性的指导来使用。每个部分的顺序可能会有变化,而且你不要总是使用相同的词语。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有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通过表达意见或建议使他人发生改变。表达自己的不满是一种典型的情况,教育儿女、指导需要改进的下属、开导沉浸在某些事情中无法自拔的朋友……都是如此。
而当我们抱怨或提意见的时候,往往会指责对方、揣测对方动机、夸大严重性。这些表达方式都很难达到目的,甚至起到反作用,引发对方的戒备和反击。因为人在遇到指责的时候,本能反应通常都是自我防御——“我没错,你才错了,你们全家都错了……”
所以也有人因为害怕惹怒对方而不敢表达自己的不满。
XYZ表达法是非常清晰可操作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达到通过表达让对方改变的目的,同时避免那些常犯的错误。
书中紧接着还给了几个XYZ表达的例子:
我必须告诉你,当你在别人面前拿我的坏记性开玩笑时【行为】,我是多么难堪【感受】,我气坏了,都想把你的缺点也说出来报复你【后果】。
你说6点钟到这里,却7点多钟才来【行为】,晚饭泡汤了,我们看演出也迟到了【后果】,我感觉受到了伤害,觉着你不在乎我【感受】。
示范A1:
你总是外面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对我大声吼叫,让我感觉非常尴尬和难堪,我真的想一走了之,躲开你躲开人群!
【修改建议】:这里采用了“总是”,属于泛泛而谈,可以就某一个事件切入,写的具体鲜活些,并且针对这个事件给出反思,这样学习效果更好哟!
【示例】上个星期篮球场上,我因为传球失误,队友在球场上当着我大声吼道不专心太笨了,这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这让我感到非常生气,我直接重重的顶了回去“你能不能好好说话!”愤然甩球就离开了。(反思)我发现,我是憋屈的,而不会表达我自己的感受,加剧了矛盾。对我们两个人的关系发展也不利。
示范A2:
下个星期六下午打球时,如果队友再对我很大声吼,我会先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这样说,“在操场上,你对我特别大声的说话(具体事件),我简直想甩手走人了(结果),因为在这样的场合,让我感觉非常尴尬和难堪(感受)。”
拆页二:
《如何听如何说》,151页
举例时应该精挑细选,目的是把你的概括性陈述说得更生动、更易懂一些。许多人感到对概括性的话很难理解,尤其是那种高度抽象的概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能够把抽象的叙述形象地描绘出来,使得它们更容易被人理解。
假如你听不明白别人在说些什么,就应该而且有必要请对方给你举个例子。如果他们举不出令你满意的例子,那么就很可以怀疑,是不是他们也搞不清自己话中的意思呢?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尝试养成一个习惯——表达任何观点的时候,都举个例子。如:
这几天北京的空气实在是太糟糕了——汽车挡风玻璃上一层灰,拿布用力擦都擦不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很好看——夜里的海面漂流的镜头,就像梦境一样。
你做的炸酱面真好吃——肉丁已经完全浸透了酱香。
……
再养成一个习惯,听别人表达一件事情,如果他只说观点,请你适时问“能给我举个例子吗?”如果他只说观点,请你适时问“能给我举个例子吗?”
示范 A1:
前两天看完电影,朋友问我这部片子如何,好看吗?我说太好看了。
【修改建议】A1会强调故事性,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结果没有对你造成困扰,你就不会想用这个方法啦。并且给出你的反思。
【示例】上周五晚,我看完了《战狼》,朋友也想看,微信问我这部片子好看吗?我说道太好看了!然后他说了一个“噢”字,就没有往下聊,(反思)我感觉这样的表达太没趣了,并没有把这部片子的精彩传递给他,如果我能表达的更有趣些,他会有更直观的印象,还会觉得我很有趣。
示范A2:
今后,别人再问我哪部片子或者书好看否时,我会举一个例子。
【修改建议】A2首先要和原文片段的方法要有关联,不过,这里A2是否够具体?期望达成什么效果?
【示例】这周六下午,我会参加一个朋友聚会,并且送他《GTD》时间管理这本书,我期望引起他想读的兴趣,我会和他说:这本书别看它厚,我最受用的部分就是第5章“清空大脑”,平常脑袋里堆了很多事情,不知道从何做起,便签贴了一堆也没用,我用了这里面的这个方法后,我的大脑一下子解放了出来,感觉非常好。你也提到了类似的困扰,我推荐你也看看。
拆页三,受众分析
《博韦商务沟通》,270页
为了拿出有说服力的分析性报告,在选择最有效的组织策略之前,要考虑你的受众的可能反应。
★持接受态度的受众。当你估计你的受众会表示赞同时,采用能够把重心放在结论和对策建议上的结构(直接方式)。
★对持怀疑态度的受众。当你估计你的受众不同意你的看法甚至有敌意时,采用能够把重心放在支撑你的结论和对策建议的理论依据上的结构(间接方式)。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知识
主题:如何更有力的表达,才能说服对方接受
任何信息在传达给它的对象时,都遇到不同的反应,要么被认同,要么被质疑,或者被中立。想要让自己的信息被对方接受,就需要考虑到上述情况,并且针对相应的态度反应,选择正确的说服方式(WHAT),否则无法说服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或方案等(WHY)。
因此,想要更好说服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或方案等,应该做到如下两步(HOW):
第一步:思考自己的观点或方案等,对方在立场上会做出什么反应。
第二步:根据沟通对象的可能会有的两种反应决定说服表达的顺序。
1)针对会赞同的对象,先说观点再说事实等论据内容
2)针对会质疑的对象,先说事实等支撑性内容再说观点
适用情况(WHERE)
1)职场中提报方案或报告时希望被采纳时
2)日常沟通中希望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时
3)有很好的很适合对方的建议提供时
4)帮助对方转变观点,开启改变时
拆页四:
《这辈子只能这样吗》,266页
我们的文化对天赋的重视,似乎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如果我们缺乏天赋异禀,就有借囗可以不必努力,退居旁观者的地位。但是,其实你可以不断寻找更多活动来发展自己的才能。你可以拿起吉他,或是通过艺术、音乐、文学、建筑或园艺,增进你的美学思维和经历。你甚至可以动手写小说,没出版也不重要。
你可以召集自己的街坊邻居,请大家创作剧本,然后让大家扮演不同的角色。你可以画画或写诗,或拯救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不要抱着只做大事的心态,凡事只要全力以赴就对了,因为最大的乐趣来自于你投入的过程,每个当下都能近其在我,这就是最好的结果。除了你自己没人可以做到。由你开始某件事,然后蔚为风潮,这种感觉不是很棒吗?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知识
感性说服第二原理:直接体验形成的态度,比间接体验形成的态度,更有可能指向行动。
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际经历、亲眼所见,都算直接体验。而说服,无论是口头也好、书面也好,对受众来说基本都是间接体验,常常事倍功半。所以超市导购员会努力邀请潜在顾客试用产品,而不是费尽口舌说服顾客购买。
但也不可能做到让对方事事都亲身体验啊,那怎么办?退而求其次,尽量通过你的话语,引导对方在想象中看到图景,在想象中做到“眼见为实”。想象具体情境或者进行角色扮演,也算一种直接体验。
在想象中眼见为实,也能达到让对方直接体验的效果,这也是有脑科学方面的依据的。在“拆书帮”的基础读本《这样读书就够了》109页中,曾广泛用于运动和技能的“精神训练法”(Mental Practice)。这个训练法的原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大脑中过一遍,等于实际应用了一遍"。
所以,你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应当以生动具体的情景去激励听众想象一个画面,激活想象、感觉和情绪。正如在这个片段中,作者详细描述细节,引导听众去想象“我可能做到的事”,并引导听众在想象中享受那样做后的愉悦情绪。
"想象一下,你换了这款SSD硬盘,电脑的启动时间缩短到20秒,你朋友还没来得及在沙发上坐好呢,电脑已经出现桌面壁纸了。”
“想象一下,你在办公室喝这种滤泡式咖啡,比用咖啡机要方便得多,比速溶咖啡又健康得多,同事都会来问你这个咖啡的冲泡方法怎么这么别致啊······”
“想象一下,你把这些说服能力变成自己的本能了,吃年夜饭的时候丈母娘埋怨你不早买房,你只需要微笑着说几句话,她就心服口服了,就点头称是,老丈人在旁边也说支持你······”
拆页五:
《高绩效教练》,39页
提高觉察力和责任感最有效的问题应以寻求量化或收集事实的词语开始,比如“什么”,“何时”,“谁”,“多少"。不建议使用“为什么”,因为它经常意味着批评和引起防御心态,而且使用“为什么”和“如何”时,如果客户不合格,两者会引发分析性思考,这可能会适得其反。分析(思考)和觉察力(观察)是不同的心理模式,根本不能同时应用并同时达到最佳状态。如果需要对事实准确地报告,对其出处和意义的分析最好暂时停止。如果我们需要以“为什么”开头的问题,最好表达成“是什么原因......“;“如何”的问题表达成“做这件事情的步骤是......”这里能引发具体和真实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