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作业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运用搭建文章框架的方法,写一篇不低于400字的文章。题目要求很简单,但是我却不知道如何去写。一方面是没有方向,没有话题,不知道写哪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是没有素材,即使找到话题,我也无从下手。
两方面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缺少素材。学长说:材料是血肉,结构是骨架,血肉需要借助骨架才可以成型。的确,血肉成型需要借助骨架,但是骨架好搭建,血肉难填充。没有素材,再好的骨架也会显得缺少生机。那如何积累素材呢?我做出下面的思考,希望对大家能够有帮助。
一、素材VS自己的素材
积累素材前,我们先要明白,什么是素材?什么是自己的素材?可能大多数人会说,素材不就是平时见到的金句,看见的电影台词,看见的书籍内容吗?的确,这些是素材,但这些不是自己的素材。
自己的素材不是金句、书籍的原内容,而是看过金句、书籍之后,再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经过自己再加工的才能叫自己的素材。
举一个例子,我知道近因效应的内容,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但这不能作为我的素材。我需要将素材与自己的生活进行联系,过去上学时,我常常听老师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就是睡前对一天所学内容进行回忆,那样记忆会更加深刻。现在我知道,这个方法就是利用的近因效应。
将素材与自己的素材搞清楚,我们就可以看一看,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素材来源。
二、素材来源
大家常见的素材来源有书籍、电影、知乎、微博、微信等。这些是我们熟知并且经常运用的,但是大家每天有多少时间,会为了积累素材,专门去读书、看电影,做这些事情呢?那有没有我们常常接触,比较容易获得,却被我们忽略的素材呢?
1.早安分享
每天,大家都会在群里进行早安分享,大部分同学是分享金句,有些同学是推荐书籍,还有电影,有些同学是以图片形式,有些同学是以文字形式分享。对于金句的内容分享,我们就可以直接作为素材去积累,而且分享时,大家都表明了出处,这样也更方便我们去查找。
将金句内容记录下来,再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写出它的适用范围,将它变为自己的素材。
2.打卡的作业
虽然每天的作业话题一样,但是大家打卡写出来的内容不尽相同。有些同学的内容写得很好,不仅逻辑性强,而且信息量大,这些同学的作业就可以作为我们积累素材的来源。通过阅读大家的作业,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创作者,而且可以让我们从中积累好的句子或者理论。
即使是普通的作业,也是大家用心写出来的,里面也一定有触动你的地方,将那些地方记录下来,写出自己的思考,依然可以作为自己的素材。
3.自己的经历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宝藏,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经历、人生,我们拥有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与他人不同的,所以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作为自己文章中的素材。写自己的经历,不仅会让读者感觉真实,对创作者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拉近读者与创作者的距离,而且对创作者来说,写自己的经历驾轻就熟,写起来会更加轻松。
将独一无二的自己展现给读者,选取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的地方,更容易获得读者的喜爱。
4.身边人的小事情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提到:
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
我们不是孑然一身,我们是社会人,无时无刻不在与人交往,我们更不会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因为我们有亲人、有朋友。亲人的故事,朋友的故事,都可以作为我们文章的素材供我们使用。
三、如何积累素材?
态度上面保持敏感度,及时记录。
因为素材无处不在,所以我们首先要培养对生活的敏感度,对素材的敏感度,发现生活中可以运用的金句、故事,并及时记录下来。
对于故事,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于金句、理论等,不要单纯抄录,而是理解之后,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来解释金句或理论,再用自己话表达出来。正如李叫兽提倡的:“我遇到的哪些现象可以用这个理论解释,不找出5个现象我是不会不会罢休的。”
方法上利用石墨文档归类整理。
石墨文档用起来很方便,手机和电脑同步更新,可以建立文件夹,进行分类整理。将相同适用范围的金句整理在一个文档里面,将不同适用范围的金句整理在一个文件夹下。对素材的分类整理会让我们写文章事半功倍。
当我们将素材收集与整理工作做好,以后写文章就不需要担心找不到可写的内容,写文章时就可以一气呵成。但是要达到那样的水平,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平时多积累素材,多写。
结语:
分清楚素材与自己的素材,将积累的素材变为自己的,平时留心观察,多积累,相信我们可以在写文的路上越走越顺。
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