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仕女图卷”及其思考
20190218
仕女图卷,是人物画的一种,魏晋时期就已有之,唐宋时期盛行,元时衰退,明时再起,至清时盛极。
仕女图,以宫廷以及上层妇女的生活为主题,表现她们的生活起居。
关于仕女图,通常以唐张萱和周昉的绘画为代表,而且后来的绘画,也以此为样板。
仕女图的代表图卷有:
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唐。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唐。
当然其他的也有,只是这几个特别,而多被提及。
仕女图多流于宫中,外界难以见到,估计受众不多,摹本也少。
在读这些画作的时候,我就在想,仕女画的受众。绘画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然与其他组成一样,具有其鲜明的特性,而这一特性之一,就是小众。仕女画即便是在小众之中,又因其独特的受众,必将成为小众之中的小众。
其小众的根源,在于其神秘性,世人无法了解和知晓其日常行为,因此也就有好奇之心,实为猎奇,如同现在的八卦和追星。在当下,八卦和追星反映了世人对于人们对于其生活的向往,以及人们的精神趣味,也可说是一种宣泄与排解,更主要的是现在有这样的渠道,可以获取这些信息,同时当事人也愿意让百姓来消费他们,然而在旧时,这样的事情是不可想象的。
这四幅画作的主题且不评论,单说画面中的人物,都是宫人和贵妇,无市井之人,照理这些题材,该是百姓所关心的,但是却在宫廷以及官宦之中流行,不知道这其中展示了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和心态。
就我所及的人物画,少有表现市井人物的,多是帝王、嫔妃、宫女、官宦、仙人、道士、佛家、僧侣、文人贤士,这些应该与文化有关。假如绘画是文化的表现符号,那么这种符号也一定要附着于可以代表这些文化的人群和阶层之中,而对于那些无关的人群和阶层,便少有笔墨,也无意刻画。
其实对于市井的描写,也不是没有,至少还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虽然该画卷不能归结为人物画的范畴,但是其表现的内容确是市井生活,因此也与其他画作不同,而成为传世杰作,并居首位,或许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清明上河图》卷的特点是写实,同样仕女图也是写实,类似的还有《汉宫春晓图》卷,《宫乐图》卷,这些也都是写实的,但是写实的对象不同,也就是视点不同,所带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还从八卦的角度思考,八卦无外乎就是猎奇,受到人性中窥私欲的驱使,窥私欲需求并不是持久的,永在的,专一的,是变化的,阶段性的,在感官意识得到满足之后,随即便被抛弃,因此为了获得持久的关注,就要不断地制造话题和噱头,以保持热度。这样的关注是主动的,积极的,受到个体和群体意思的驱动,然而还有一些事情,却是被动的,但是却不可回避的,但却是持久的,比如《清明上河图》卷所展现的。
类似《清明上河图》卷的绘本还有很多,而清末徐杨的《姑苏繁华图》也被推崇,堪称杰作。
其实表现现实的人物画,还有一种,就是“流民图”。在绘画史上有多幅“流民图”,有北宋郑侠的《流民图》,有明周臣的《流民图》,有清末王一亭的“流民图”,也有当代蒋兆和的《流民图》,这些图卷是以市井小民为主角的绘画,记录了时下民众的一种生活状态,当然是一种特殊状况。但是有些乖巧的是,这样的画卷,却不为世间推崇,只是一种存在。
或许不管什么画卷,过于贴近现实,终究不是一件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