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忽然发现自己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变了,有的结果甚至令人惊讶。我想,这应该是思维方式改变的缘故。当我把这个观点跟朋友分享,他说自己在大学时就意识到了,并将此视为人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我试着去梳理自己的生命历程,发现这许多年来,自己的生活、工作包括发生的很多大事,无形中都被这个叫做“思维方式”的东西所左右。
或者说,我们现在的样子就是“思维方式”的塑造。
1、
我们有什么样的行为结果,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
反过来,同样一件事,两个人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这是因为思维方式不同。
但在各自看来,他们的结论都是正确的,
因为大家都在遵循自己的逻辑在运行思考。
2、
是思维方式,架构了我们看事物的逻辑。
可以做两个比喻。
柏拉图说:我们都是活在“洞穴”之中,
看到的都是“真实”在“洞穴”中光怪陆离的“投影”。
思维方式又像是“眼镜”,
什么颜色的镜片,
看到的就是什么样的世界。
我们就活在自己创造的这样的世界里。
3、
过往的岁月带给我们最重大的收获不是体验,
不是回忆,不是知识,甚至不是经验,
而是它们综合反馈回来的一种固化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将伴随我们数年,甚至一生。
4、
思维方式的固化,常常会在形成一种“信念”。
信念无所谓好坏,只有强弱。
比如,我有一个信念——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我相信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
比如,我还有一个信念——我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相信先去“做”一个“那样”的人,然后你就真的成了“那样”的人。
这是一种人生观的自信。
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5、
我们应该特别感恩工作对我们的赐予,
就是对思维方式的训练。
这种赐予在换了工作,换了行业,甚至不再工作了,
让我们仍然会一直受用下去。
生活给我们的启示往往是感性的,
工作却可以在感性的基础上升华为可贵的理性。
我曾做过几年的广告创意,
也做过几年的策略与管理,
特别感激当年的这些工作上的经历,
即使现在换了完全不同的领域,
它依然会帮助我,
在能够驾驭逻辑的时候,不要忘记深情。
6、
我在工作中学会的第一个思维方式是,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个模式很朴素,很平实,却极重要。
我们都能理解,却很少有人去刻意地遵守。
面对小事时无所谓, 在遇到大的问题和抉择时,
思维方式就是我们能够正确行走的保障了,
能使你不致于慌乱和偏激。
洞见真正的问题,
分析可利用资源,
确定阶段化目标,
保障组织化执行。
按照这样的路径和步骤推进下去,
我们就可以处理生活中大部分要面对的课题。
7、
我在工作中学到的第二个思维方式是,
沟通时最主要的逻辑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多考虑。
先带入谈话情景,再引发共同挑战,
为对方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
并创造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
这就是比较合理、高效的商务沟通甚至提案的逻辑。
在日常的与人交流中,我们依然可以参考,
“我懂你,我和你一起面对”,
远比“让我们来帮助你”更能让人信赖。
同理心和共赢的理念,
绝不是一个口号或是一场培训就能解决的,
它需要我们在日常中不断的训练。
8、
出去远行的经历让我看到了更多元的世界,
我学习到的是不要以一种价值观去看世界。
一件事情时不再有什么是绝对的,
无论是绝对的对,或错,
我们应该容许,也可以容许更多的人生理念和模式。
学佛之后,我开始试图用“因果”和“因缘”去观察,
这是一种佛法观照的思维方式,
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最究竟的思考模型。
有什么样的因,必有什么样的果;
有什么样的果,必有什么样的因;
这种观念是如此朴素,简单,却无比深刻。
佛法同时还教导我们——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凡事皆是众缘和合。有了因,还要有缘,
如果事情不成功,要去创造相应的缘,并使之成熟。
掌握了“因果”与“因缘”的方法,
人既会看到事情的过程,也可以看到事情的全貌,
从而能够冷静、理性、洒脱的处理问题。
9、
师父说,我们的“心”像是一台照相机,
如果镜头是脏的,我们的世界就是染污的,不清净的。
如果镜头是晃动的,不稳定的,
我们的心就是不安定的,就看不清晰这个世界。
因此,我们会散乱,会迷惑,就开不了智慧。
相较于整理外在的环境,
更重要的是先清理自己的内心。
摆正相机,就是理顺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
擦净镜头,就是清洗我们内心杂染的烦恼。
10、
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填补死角,
努力做一个不偏激的人,
做一个能够释放善意和力量的人,
这就是修行了。
在北京龙泉寺的学修课诵中,最后是这样几句话:
“今天一定要说有意义的话,
一定要给别人带来欢喜,
一定要给别人带来力量,
一定要给别人带来解脱。”
皈依弟子每天的功课里都要诵读几遍。
它对人思维方式的转变即是,
从关注自我,到关注他人。
看起来很简单吧,甚至会觉得太鸡汤,
然而,当你坚持上一些时日,
它竟然能让人产生一种安定和喜悦的力量,
在悄然改变着一个人的身心和气质,
在读到它的时候,会扬起嘴角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