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衣谷
在香港演艺文化鼎盛时期,相信大家都看过香港乡土剧《我来自广州》《我来自潮州》,个中体现广东人港漂后如何通过艰苦奋斗而发迹的精神,是十分励志的。尤其是后者那个主题曲《胜利双手创》,更是成为了潮州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美妙音符。
而我们放眼世界,从广东走出去的人民中,有从一个地方走出的海外漂人也是同样体现艰苦奋斗,肯干,努力改变自我命运的精神的,那个地方就是台山了,它素有“全国第一侨乡”,也是“广东音乐之乡”,君不见一首由本土音乐家李培作词作曲的《我是台山人》,就是向海外侨胞们致敬,弘扬新一代的台山人那"自立自强,爱国爱乡,开拓开放"的台山人精神。这样的好听阳光的歌曲不仅深受台山本地人欢迎也深受海外乡亲们的喜爱,其热度不亚于《胜利双手创》。
关于更为具体地去反映广东台山人的海内外奋斗史,我们就不能不关注近期刘荒田老师的新书《我是台山人》。因为他也是地道的台山人,他是1980年移居美国的,是有力的美漂“淘金”的台山人之一。此书一共分为上编“境内的台山”和下编“海外的台山”。
其中上编,第一篇文章《江天俯仰独扶藜 ——记杰出诗人程坚甫》,里面就是说到了台山杰出而名气鲜为人知的程坚甫先生。作者也是爱诗歌之人,他文学创作也是从写诗歌开始的,要知道他曾在10年里连续出版了4本诗集,获得4次诗歌奖,最突出是世界华文诗歌“临工诗歌奖”。诗人追寻诗人从来就是人间佳话,这里说到了2005年作者等三个诗人一同去洗布山拜祭程坚甫之行。那次之行不仅是拜祭怀思,也是诗人们对程坚甫的一次寻诗之旅。而程坚甫的荒凉坟墓如他的生平一样都是悲凉的。在拜祭中,他们找坟墓也是不是容易的事情。正如作者描述道“坡不算陡,但没有路”,“果然,在高大的山稔子树重复覆盖的洼地,躲着一块石碑。”“重复”“躲”就这些精辟的字眼体现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在描述拜山的例行仪式之余,作者就回忆了程坚甫那些事情,可谓是程坚甫一生具有代表性的小传记 。他曾任曾任广州燕塘军校图书馆管理员等职务,后行年五十归山,采柴、种菜、作诗终身,是个自食其力、粗粝自甘的贫苦隐士。这里也讲到了程坚甫是柔弱的书生,好在娶了个能干的老婆,使得日子过得不算太差,要知道她的贤妻70岁都当保姆呢,可敬可佩。另外也说到了程坚甫多得陈中美的“宣传”,才让程坚甫很有杜甫气质的诗歌得以被世人所赏识。这就体现在陈中美编的《洗布山诗存》《程坚甫诗补遗》。而作者在文中也提到大量程坚甫的好事,而笔者尤为震撼的是作者在文末说到的程坚甫的感慨词“游戏红尘,放浪形骸…….山林老卧,回首前情渺若烟。拚投笔,乡秋风打稻,春雨犁田。”这里仿佛有了杜甫的惨凉意,也有陶渊明的自甘意。
当然,除了名人。在书中,我们也可以读到市井市侩气十足的刘眉公。在《眉公外传》刘眉公是作者的宗亲,他是一个读过书的文化人,但是一个懒惰和贪小便宜的家伙。而作者刻画这样的一个人物也是十分鲜活的,堪称淋漓尽致。贯穿眉公的懒念和贪念的,就是两个当地的歇后语的故事背景可以概括“眉公改卷——瞎编”、“眉公写信——揩油”。而在贪念,作者更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如写到祖母的丧礼上,眉公都想假意帮忙而想贪小便宜,连当地风俗的虚礼说“吃饭再走”,他就真的赖皮吃了再走,而且还吃很多。这样的形象是十分令人鄙视的。而在第二个歇后语就是说到帮有人已经有偿写信了,还不忘打自己的广告继续“揩油”可见市侩到死,还有为了赚扫墓的劳金,不惜带上刚戒奶的儿子,一路哭哭啼啼就一路连哄带打,就是为了赚多两块双毫。可见贪心得如入无人之境。
此外,在《花尾渡上爷孙》,则是记录了作者自己与爷爷的台山往事。这里即刻画一个质朴善良的台山小商人的形象,爷爷是“挨生挨死”一个商人,爷爷本来已经六十岁可以退休了,但由于历史原因,他还是要去乡村“支援”,可是辛苦得够呛的,这些细节是从“累瘫了,躺着床上哼哼唧唧,奶奶边为他搽药油,边咒天咒地”。此外,也写到了作者和爷爷坐花尾渡去广州的乘船之旅,作者不仅惊喜在船上偶遇战友,还让我们读者从这次之旅就可以读到了爷孙的“烧猪肉”情感,都是体现爷爱孙,孙爱爷的心灵真切感。
在这上编中,除了写台山人,作者也写到了台山的一些风俗人情。如《“去村”记》,就是记录了台山人是如何走亲戚的。这里作者说到了中国人的人情不是在于贺卡和祝词,而是 “吃”。如文中就介绍了走亲戚就需要带咸的“鸡笼”,甜的“煎堆”,黏韧的“大龙金”,酥角,蒜苗,橘子,等等都是很有岭南风味的吉利小吃。还有在《我的碉楼》,而在作者笔下的碉楼是与众不同地描写的,因为在作者眼里,碉楼是有趣的,那就是作者讲到在凌晨三点读《离骚》时被碉楼的黑影吓到的趣事。另外作者也记录了碉楼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单身汉的集体宿舍的。《独饮茶》则是记录了作者曾经见识过的台城市民茶楼的日常,这都是极具岭南特色的饮食文化。而穿插其中的是作者也讲到了经常去茶楼的一个熟客,该熟客背后有一个暴富的故事,那就是多得继承了海漂的父亲遗产。这就从茶楼的见闻,侧面说明了本地台山受惠于海外台山人的鲜明事例。
来到下编,就是写到了海外的台山。这里的文章都是记录了海外台山人的生存状况。《衣锦还乡记》一文中,作者既记录了自己返乡的聚会的盛况,“夕阳橘黄色的余晖洒在红彤彤的鹅肉和翠生生的白菜上。平日冷清清的村庄,飘着教人垂涎的八角、茴香和酒的香味”这则是通过优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和和美美的返乡聚餐图。除了聚餐,作者还写到了金山客的金山箱,这种箱子是很坚固的,同时也是金山客的面子的象征。此外,在这里作者也介绍了同为金山客的好友——樊夫妇的故事,来说明了何为衣锦还乡。樊做过木作等,但都是有从事建筑四十多年行业经验,基本动力是为家庭服务的,另外作者也歌颂了樊的自制力。通过樊的记录,作者也站在域外人的眼光,去折射出了同为金山客的作者自己的那种人生目标:乡愁、成就感和互相影响。也体现艰苦奋斗的台山人的精气神。
而在《向后代播种乡愁》,则是作者作为金山客去教导自己的女儿子孙不要忘本的乡愁精神,如作者说到:“希望儿女为了重新拥抱出生地而骄傲……中国,是美丽的名字。寄寓在中国的乡愁,是最美丽的乡愁。”这就是如《我是台山人》里唱的那样“爱国爱乡试问谁比得上金山伯”。道出这个金山客的乡愁的传承精神。
此外,《在“养家银”的两端》中,我们就可以读到“养家银”是有着灵与肉两面极重大意义的物件。意义在于漂流在外的男人的安康;能干活赚钱;没有移情别恋。也在《唐人街的女乡亲》,可以读到作者在海外生活,与唐人街糕点店的女乡亲的交集,通过女乡亲的刻画不仅体现了同乡人的互相关怀的乡愁情,也通过女乡亲的辛勤劳作的描写,体现女性金山客那种温婉而坚毅。当然还有中餐馆的“救火队长”珍珍、兴鸿餐馆的朱老板等都无比体现了金山客不忘初心的乡愁,在海外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用歌曲《我是台山人》里的歌词“永不变质 他朝纵使花甲”来形容作者这位金山客是合适不过的了。是的,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独在异乡回忆故乡的永不变质的乡愁,也可以读到他用域外眼光审视和打量故土和民族。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思想价值观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
通过此书,我们读到了关于台山人在海内海外的生存状态。歌颂的是以作者为代表的金山客那种不背宗忘祖、艰苦奋斗、赤心壮胆、开拓进取、谦虚谨慎的精气神。作者以冷静而深厚的文字,描述和记录了那些台山人在岁月沧桑和空间跨越中的生命轨迹和人生故事。同时,作者穿梭于台山和旧金山两种人生经历,展示中美两种文化、两种语境中的体验和反省。 无疑,这本书是作者为台山人、侨乡人和岭南人立传。
每一个岭南人,都会以作者为代表体现出来的那种金山客精神而引以为傲,而视为学习的榜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