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著名心理学詹姆斯和他的好朋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起从哈佛大学退休。并相约打赌,詹姆斯说不久后一定让卡尔森养上一只鸟,卡尔森笑着答应了这个赌约。于是,詹姆斯挑选了一直精致的鸟笼送给卡尔森,卡尔森收到后很高兴并将它悬挂在客厅之中。
可是没想到,没过多久卡尔森真的养上了一只鸟。他抱怨詹姆斯,因为每个来家里做客的人看早这只鸟笼都会问上一句:这么漂亮的鸟笼为何不养一只鸟或者是笼中的鸟什么时候死掉的,而卡尔森需要一遍又一遍的跟来访的客人解释,为什么没有养鸟,久而久之他厌烦了这种解释,便买了一只鸟养在笼中。他们之间的赌约在这种逼迫的方式下实现了,最终卡尔森真的养了一只鸟,并且从一只变成了两只。
这就是心理学中常常说道的“鸟笼效应”。为了能够让消费者被“鸟笼”困住,很多商家推出配套式的服务,这样为了能够满足最终配套的效果,消费者会心甘情愿的买上与之配套的产品。比如当你收到一束的时候,你就会想要买一只漂亮的花瓶,但是鲜花是会凋谢的,凋谢后花瓶就会空着,这样你就还想要再买一束鲜花,久而久之,你的消费变成了一种惯性思维,你的认知中会认为花瓶与鲜花是合理的搭配。其实小编家中也有两只非常好看的花瓶,起初我也是会不停的购买不同种类的鲜花,栽种到花瓶中,后来发现我一个花瓶居然一年要买上百束的鲜花,小编看到这个消费数据自己会觉得咋舌。后来小编慢慢改变自己的惯性思维,尽量自己不要被“鸟笼”困住,将自家的花瓶当做了一个工艺品摆放,时间久了你也会认为这种思考方式是合理的。
而敢于取舍是能够让我们避免成为“笼中之鸟”必要原因。发现“鸟笼”之后,我们需要做的是冷静分析事情,并进行适当的取舍,并不是配套的都是最好的。就好比搬家一样,有人搬家的时候需要把大部分家具处理掉,只剩下一个非常雅致的家具,价格昂贵但是因为是二手货却卖不了多少钱,于是他干脆将家具赠送给了自己的邻居作为纪念。邻居欣然接受了这个家具,但是家具在邻居家中显得非常不协调,于是邻居又换了一个桌子,然后又换了一个椅子,到最后邻居将家中的家具全部更换了,甚至重新装修了房子。
如果当初邻居及时察觉这个“鸟笼”效应,并冷静分析了自己的诉求,或许可以摆脱这种心理,单纯将这个家具作为纪念品收藏。活血就没有后续的这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很多时候,我们都活在别人的眼光中。我们开心喜悦;对于他人的质疑,我们则会产生自我怀疑。而“鸟笼效应”中最让人难以摆脱的部分,就是他人对自己的影响。
是的,“敢于取舍”这不仅仅是意味着我们要正面自己内心的“贪欲”,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别人的眼光质疑中保持初心,及时觉察,冷静分析,并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当能够做到以上两点,难以摆脱的“鸟笼效应”将会随着我们的自我成长而变得无足轻重,不再成为困扰我们轻松生活的障碍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