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微课主题内容。
这系列微课的主题是:关于孩子休学,厌学,无动力等青春期孩子问题专题,还有的妈妈会关注孩子玩手机游戏啊,日夜颠倒,作业拖拉,早上起不了床,在学校和老师有一些冲突等等。这些问题和上面说的主题背后的实质其实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的主题题目里面没有专门提出来。
我们青稞的督导小组,这几年其实协助了大量的,因为上面所说的这些问题来求助的家庭,一开始是一些比较严重的休学家庭,比如说孩子休学三年五年,甚至七八年的都有,然后孩子整个的状态特别的糟糕[流泪],就是怕窝在家,完全的不出门,和外界没联系,和父母也没有交流,就在家里玩手机啊,打游戏啊,日夜颠倒,什么也不做,觉得没有动力,人生无意义等等,然后后来呢,就慢慢的不仅仅是休学。
有的是厌学,就是是还在学校,但是学习动力已经明显不足了,就是得父母逼着呀,催着哄着才愿意去上学,那这种就是眼看着就要走到休学的边缘了吗?
还有一种就是孩子休学了,然后孩子曾经休学过,然后父母想尽各种办法,最后让孩子复学了,但是呢,复学之后孩子会明显的动力不足,或者说他有动力,也很想学好,但是呢,在学校总是各种不顺,会有各种困难或者各种情绪的问题,心理的问题等等,就是在学校过得非常艰难[流泪],就勉强的复学那种。
然后还有一些甚至是孩子啃老的,就比如说已经二十七八岁了,还窝在家里不愿意工作。还有一些是大学毕业了,但是怎么都不肯去工作的,还有的是工作了几年,又怕我在家就不肯出去了,甚至还有说出国留学回来之后不肯去工作的都有各种各样,就是跟孩子休学呀,肯老啊,厌学有关的。
现在慢慢的呢,也会有一些孩子,一直都在学校,就是没有过休学,只是有一些厌学啊没动力啊,学习习惯不太好啊等等就会来求助的家庭,然后这一类家庭就因为问题还没有发展到那么恶化就协助起来会相对容易一些,家庭和孩子的改变也会更快一些。
第️二部分:孩子出问题背后实质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
因为孩子出问题的背后,它代表的其实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就不是一招一式的事情,它是一整个的系统,它因为涉及很多的面相。
涉及到我们,最起码它涉及到我们对孩子问题的认知,我们能不能看到孩子现在休学厌学没动力玩手机打游戏等等这些表象的行为背后的本质。
然后我们能不能看懂我们孩子目前所处的心灵状态,因为孩子所处的心灵状态不一样。那我们对孩子所运用的方式,甚至教育理念等等都是不一样的。
还涉及我们能不能看懂,孩子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噢,进一步看懂的过程中呢,我们要看到在孩子这个问题发展演化的过程中,我们父母扮演了什么角色?怎么导致了孩子的这些问题?
那涉及我们父母自己的这个板块呢,它又涉及到我们的认知观念,我们的内在感知,甚至思想三观等等,涉及的面相也很多,那只有这些都很清晰了,我们解决孩子的问题,甚至把孩子引导到我们想要的方向,他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啦,
但是呢,既然是这么一个系统的概念,它就不可能通过一节课来讲清楚,所以我们是会有一系列的微课,然后今天是第一讲的内容我是想试着说能够把大纲讲完,结果发现大纲可能都讲不完,所以我们的第一讲和第二讲都是会偏大纲性质的,就让大家有个整体上的认知,不会讲的太细,然后呢,每个环节具体细化的部分,后边的微课会再慢慢补充展开。
适合孩子的休学,厌学等青春期孩子问题有关的微课,其实每个人最关注的都是说你赶紧告诉我一个什么方法。怎么来解决面临的现在很棘手的问题,比如说:我家孩子现在是什么什么状态你告诉我要怎么解决?告诉我用什么方法能让他去上学?告诉我用什么方法能让他情绪稳定?用什么方法让他不要打游戏啦?或者说能让他少玩一点时间等等。
大家一开始求助的时候都会这么问,因为我接触过很多这些事,其实是完全能理解。
大家在我们这再来听课之前,肯定也是上过很多的课程,也听过其他的很多微课,基本上也都会按照这个思路来讲,就是教大家一些方法,一些技巧等等,因为这些也是父母们,也是大家最渴求的最想听的。
第三部分:面对问题,深入透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1.出问题的孩子和家庭情况。
我们面对任何一个问题,其实都有一个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你把问题认识的够清楚,分析的够透彻,其实我们才谈得上真正的来解决问题,因为如果我们对问题的认知都是有偏差的,那么无论我们在解决问题的层面怎么努力,方法上怎么努力怎么变化,其实都是不可能真的解决的,甚至会越来越糟糕。
对于休学孩子问题的认知,其实我自己也走过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经是有过一些挺大的冲击的,甚至是可以说挺震撼的,也引发一些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因为在我们曾经的概念里面,我会觉得以为那休学的孩子就是趴窝在家的就是学习不好啊,爱打游戏啊,甚至觉得家里没人管呐,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啊等等。会以为是这种,因为在我们之前上学的那个年代,就是那孩子会休学,基本上就是感觉是排在班级靠末位的那一类型的学生吗?
但是随着在青稞见到的越来越多,随着青稞的求助者,从一般的职业迷茫啊,情感的困扰,婚姻的痛苦[流泪],等到开始有休学家庭来了之后,就一次次地打破了我曾经的这些认知,是真的,曾经有过挺多冲击。
首先是发现是觉得,天哪,原来这些现在看起来状态这么糟糕的孩子就是完全的抛窝在家,完全的不跟外界交流,跟父母没有办法好好说话,父母对着他们都是小心翼翼的,都是就是整个都是很颓废的一个状态,能趴窝在家有的一年,两年甚至更久的,就现在的整个状态是挺糟糕的,然后就发现了解他们之前的经历,才发现说原来他们曾经都是别人的眼中的好孩子,也就是说首先这些孩子他们曾经学习都很好,尤其是小学初中阶段,有的甚至全校第一,第二名的那种最差的基本上也中等偏上,就是孩子学习本身就不太好的,这种是极少数,也就是说几乎没有说学习成绩很差的那种。
这些孩子智商都没有问题,都很聪明,甚至有的那种智商测试都非常高,140以上的都挺多,也就孩子都很聪明,有的甚至还有一些小天赋,有的是什么钢琴多少级考级很厉害,还有些人写作呀,写诗写词的还有些是参加各种竞赛,各种表演,比如机器人竞赛啊,编程比赛啊等等,有的甚至都能获奖,有市里的奖,省里的奖,甚至有国家级奖项的就有,也就是说按照一般的衡量标准,按照我们传统在学校的这种衡量标准一般的社会标准,那在没有出问题之前,这些孩子他们绝对都属于优秀孩子的行业。也就是说,他们原本是属于别人会羡慕的那种一般的父母会说的,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类型。
那第二个就是发现这些求助会来求助的这些家庭,那这些父母,其实他们的学历啊,工作职位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其实也都不算太差,有的还相当不错,甚至有的是倍受人尊重,被人羡慕的,比如说从学历上来讲,那督导小组来过名校的博士后家庭的,有父母双博士的,有其中一方是博士的,有在读博士的,然后硕士本科就不更不用说了,那其他的哪怕只有一些什么中专,大专学历的单位授予时代的限制吗?但是这些父母本身他们的学习学历呀,学习能力啊,都是挺不错的。
也就是说,这些父母本身他们都是有知识有文化有学习能力,甚至是有很强的学习意识的,那有的家甚至从孩子一出生开始,有的是从孩子小学开始,家里面就开始学习各种家庭教育知识的,了解各种很现代,很时髦的各种家庭教育理念,甚至一些心理学知识。
那从职业上来讲,有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有医院科室的负责人,一些大学老师,还有重点中学的优秀教师,那些老师有的甚至是当地省市的优秀教师,但是呢,他们的孩子是出问题了,然后还有一些很受人尊重的科研人员,会受一般人羡慕的那些外企或者国企的高管,还有一些就算只是属于普通的工薪阶层,但是因为孩子这么大吗?那也就说父母已经兢兢业业的工作了十几二十来年了,所以在单位,在公司也基本都走上了管理层了。
从经济上来说呢,就是因为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了吗?那父母基本上就是接近40岁往上了,就一般40到50几岁就人生已经有几十年的积累了,至少十几20几,经济条件都还可以,不属于那种因为经历窘迫符合孩子教育不得不打扣得那种家庭。
也就是说,不管从孩子的角度,还是从父母的角度,就是按照我们一般的社会评价系统一般的标准来说,这些似乎都是非常OK的,多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会觉得非常羡慕,会觉得自己努力一生也达不到的。
当然也有,对于我们这些父母来说,也确实是属于努力拼搏了很多年去追求的,看似也追求到了,也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甚至很多会觉得说,我以为我终于可以过几年就可以安享晚年了。可是没想到孩子出问题了,尤其是孩子会渐渐的走向休学,趴窝在家的这种一开始都是以为孩子累了吗?那觉得之前孩子压力太大了,孩子累了呀,孩子情绪崩溃了,觉得让孩子再休息休息,等休息好了就可以了,可是最后发现,不管怎么努力,孩子的问题好像还越来越严重。
那随着孩子的问题一直都还得不到好转,孩子越来越痛苦,整个家就是也从原本还算不错,父母做至少自我感觉都会还挺不错的,然后进入一个很痛苦的漩涡中。
当然也有一些是属于之前,在婚姻,在夫妻感情方面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很明显的问题,因为这些很痛苦。但是呢,至少其他方面的支撑,比如工作呀,经济呀,会让父母感觉还可以的,然后至少孩子的成绩让父母觉得还可以的,可是现在当孩子这个支点也没了的时候,就真的是进入了一种痛苦的漩涡中。然后,甚至有的妈妈会因此把自己整个人都彻底的否定掉,就是觉得自己哪都失败。
2.认识问题,找到核心问题点
因为督导小组这几年的实践,其实我们都已经表明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孩子对家庭的问题。然后使我们整个生活看起来就像是哪都有问题,但最后你是把某一个每一个面相都理清楚,都抽丝剥茧地看到最底层的时候,会发现最底层的那个核心的点,它往往就是那么一两个。
靠我们自己看到这个核心的点往往很不容易,就是如果我们之前求助的仅仅是家庭教育的,然后老师对于剖析我们的潜意识的部分没有那么清晰的话,没有经验,没有那么丰富,往往会到不了我们几个核心点,那如果我们之前求助的也仅仅是心理咨询师,他对家庭教育的部分了解的不够的话,那容易进入,也容易进入心理咨询的一些陷阱里面,因为教育的领域和心理咨询的部分他还有一些不同。尤其是比如说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他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属于它生命力最旺盛,精力最旺盛,然后生存动力原本是属于最强的,那这种时候,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就像老师经常说的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心理咨询的思路。
专门的停下来去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那对这个孩子来讲其实是挺致命的,所以就是如果我们之前仅仅是从心理层面,它是有问题的,如果我们仅仅是从教育的层面来讲,他也会是有一些问题,所以治疗这两个方面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统合起来的,并且都需要有比较丰富的一线经验。
那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看到我们底层最底层的那个核心之后,我们只需要针对我们这个最核心的问题来做工,也就是我们说的对治自己,或者说对自己用力,那么我们家庭的改变,孩子的改变其实都是可以挺快的,这个也是我们常说的就是说破盲区,一寸世界开阔一仗的意思。
我们的核心盲区,然后我们自己看到乃至最终的破除,这个都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在老师的协助下完成,甚至我们思想就是我们的思想,三观深层的一些东西,他也是需要面对面需要时间的。
但是呢,那我们至少希望这些微课能让大家有一些系统的概念,那随着我们微课的进行,能够嗯层层深入地看到一些孩子的问题,家庭问题出问题在哪个方向?就是我们要从哪些方向上去努力,而不是一直在纠正孩子的一些表象的行为,甚至一次又一次的把孩子逼去上学,因为我们真的是接触过挺多家庭,是在孩子休学之后是用各种的方法来反复的逼的方式,一次又一次的逼一次又一次的逼,把孩子逼到上逼去上学,但是呢,因为原因没有解决吗?
因为根本的根本就是孩子,真正出问题的原因是没有找到的,孩子缺失的东西是没有补上的,那这种情况下,孩子什么准备都没有的时候,你把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逼迫去了学校,那孩子在学校只会一次又一次的受挫,但受挫的次数足够多的时候,孩子就会真的进入最终的绝望,而这个是很危险的。
那还有一些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在错的方向上去努力,这个怎么理解呢?就比如像之前呢,在今年四月份的时候也是咱们这个群讲过一次微课是关于孩子的受伤和受害的,就是孩子分清孩子现在的心理状态还是处于一种受伤的状态,还是处于一种受害者意识的状态,那如果我们孩子已经进入受害者意识了,他已经觉得他自己的问题都是父母造成的,都是父母因为自己小时候父母怎么怎么怎么做哪些哪些伤害了他,导致他现在这样好,因为老师怎样,因为同学怎样导致他现在这样,然后觉得父母要改变好了他才能改变,也就是当父母,当孩子都已经进入这种把自己的原因都归结为外在已经进入这种很深的受害的时候,如果我们因为孩子一些情绪不能识别。
然后对孩子还是用那种受伤的方式来对待,比如对他是包容啊,接纳呀,理解呀,对她各种温柔啊,各种无限的爱呀,各种无限的满足啊。吗孩子状况只会越来约糟糕,这就属于方向错误。
那既然是属于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那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就是孩子休学,厌学等等这个原因的板块。
孩子要学休学并不只是因为突发事件引起
就是说咱们这些孩子,他的学习成绩本身不是问题,学习能力不是问题,智商更不是问题,那所以咱们找原因的时候,咱们在孩子休学在家,我们来调孩子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一直从孩子的休学啊,从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个本身却一直盯着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一直去盯着他,什么一对一补课呀,这样补课那样补课,当然如果孩子确实,他已经有自主动力了。他学习落下了,他需要补课了,那这个补课是没有问题的,这个确实是需要,但是呢,如果我们解决问题的焦点一直是盯着补课,而孩子真正修学成绩以外的那些原因没有找到的话,也就是核心的原因始终没有解决的话,他其实依然是不解决问题的。
我们已经意识到了那孩子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本身的问题的时候,很容易把原因归结为这一些,就是孩子休学之前经历的这些突发事件,或者说医院诊断出来的这些心理疾病,然后会觉得嗯,我的孩子一直都挺优秀的呀,老师同学都挺喜欢的,一直以来成绩也挺好的,那是发生了什么什么事情,我们没有处理好,或者觉得老师没有处理好,甚至有的甚至会觉得老师素质不好,同学素质不好什么之类的,然后导致孩子回家,最后状态越来越差。
但是呢,我们进一步的去思考,去想的再多一点就会去想,说那同样的这些类似的突发事件在孩子的同龄人身上,就比如孩子的同孩子年龄差不多的,这些同学身上他难道不会发生吗?就比如说考试没有考好啊,要住集体宿舍呀,跟同学发生了某些冲突啊,甚至被老师批评了,甚至学习压力有些大呀,偶尔有一点没有跟上啊,那这些同龄人他们应该也是会发生的呀,那为何其他人没事儿?但是我们的孩子就不行了,最后就得退学乃至休学了。
那即便这一次,也就是说我们觉得孩子休学之前发生的这些事件,我们觉得我们现在再回想起来觉得好懊恼,觉得当时我应该怎么怎么做,我应该怎么怎么去帮助孩子,我应该意识到什么什么问题呐,即便是我们真的是在当时像我们现在这样想的,这样去做了,这么小心翼翼地处理了这么个,各方面都考虑周全了,那把孩子这个事件就是平稳的度过了,那么,如何保证儿子后续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那孩子再次。
也就是说,我们真的确定孩子只是被这一两个或者几个突发事件影响,所以就回家了吗?还是说我们的孩子一直看起来的优秀,看起来成绩很好看起来,曾经是焦点人物,曾经很闪耀,是站在舞台的中心等等,这些就是这些很优秀的表现中,他是否本来就藏着一些危机?就这优秀的表象之下,他是否掩盖着一些我们忽略的因素,然后呢,导致最终在一些外在的因素刺激之下,然后孩子就休学了。
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其实我们孩子出问题,他就是有一些必然性的了,只是这个必然性是什么?也就是说孩子数学这个表象的行为,底层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那这些原因是什么造成的?和我们父母有什么关联?它就是我们这一系列微课会探讨的了。
当然每个孩子,每个家庭具体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是绝对的是不一样的,就算是孩子有一些表象的行为很类似,什么都是趴窝,在家都是玩游戏,玩手机都是没动力,或者说都是很想好,很想上学,但是呢,有一些情绪上的痛苦处理不了等等,看似孩子的这些行为,他是有一些共性的,但是呢,那我们具体的那个孩子产生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他也会有一些些的共性的层面,我们再深入下去跟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父母具体的关联的部分,它就都是个性的部分了,都不一样了,那我们在介入,在深入的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一定是需要每个家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这里我们可以先做一些共性问题部分的探讨。我们先说一下,从孩子休学厌学等等这些表象,孩子会走向休学这个表象行为,他底层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
第四部分:共性问题
1.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很弱。
有些孩子出问题,你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是因为抗挫折能力弱的原因,就比如那这一类孩子,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比如说他从小到大一直都挺顺的,尤其是在整个的小学初中阶段吧很多会偏顺利。甚至一直是挺优秀的那种类型,是别的同学羡慕的对象,是老师重点关注的,家长对他的评价也会比较高。
他到了初中高中之后,可能是因为学业更难了,或者因为竞争压力更大,他的优势就没有那么明显,作为我们一个正常的理性的成年人,其实我们会看到觉得这个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么多优秀的人汇集到了一起吗?那曾经大家是重点中学,重点高中,那也就是大家在曾经的时候基础都是差不多的,学习能力都是差别不太大的,也就这么多,相对优秀的汇集到了一起了之后。那孩子的优势没有那么明显就是,就是很正常的,我们是能理解的了,但是那在孩子那儿很多时候是接受不了的,仅仅就是一次考试没有考好,或者说他没有办法成为前几名了,就足以把他击垮。
那我们父母会以为说只是这一次考试考完了,孩子有一些情绪波动,然后好像孩子的心情不是很好状态,状态需要调整一下。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状态一直没有调整好,始终不太对劲,然后孩子始终没有以前那么开心啦,始终只是想那我要拼命的下一次要再赶上来,但是呢,那因为孩子这个时候心态已经出问题了,心态上已经崩掉了,已经因为他承受不起这些,后续就很难说,他再平稳的走过走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一类孩子他是经不起失败的。
那存在这种类型这种问题类型的孩子呢,其实如果我们仅仅是考虑把他补课,把他成绩补上来,然后再去到学校,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其实他后续,那后续他再受挫的时候怎么办呢?也就是说,就算是没有这一次,他后续出问题的概率也是非常大的,我们不可能永远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一生怎么可能永远顺利呢,所以其实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何我们的孩子会这么的脆弱?就是为何说从小到大,我们是如何着急的为孩子去扫除各种障碍的,我们是如何的让孩子变得这么的经不起一点点的小挫折,小失败的。
2.人际关系开始出问题。
如果咱们的孩子是属于那种,从小成绩就不太好,也不太被关注,然后呢,甚至人际上本来也就一般般,其实他最终这种反而不太会走向休学,因为他从小就适应了这种不太关注,适应了这种不是焦点人物也适应了,说哪怕不太好,但是他依然要往前走,依然要努力,他对这些是适应的。但是呢,那咱们的孩子,因为从小相对来说,至少他成绩上是挺不错的嘛,也就是说,他人际的问题,在在小学阶段,甚至中学阶段都会不太明显。
因为在那个时候,他很多人是因为他成绩好,或者说因为他有一些才华才艺,然后因为或者是因为父母的光环,孩子是学校的焦点人物嘛,然后老师同学都会自然的比较关注。其实就意味着孩子自己,他不需要做什么,他只需要成绩很好,表现很好,表现的很优秀,然后呢,那别人就会自动地靠近它,自动去关注它,自动地跟他讲话,自动地围着他转等等。那但是到了重点中学重点高中,甚至到了重点大学之后,那一方面是我们的孩子,他只是众多优秀孩子中很普通的一个,他没有那么多人再去关注他了,那另外一个就是那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都是挺有个性的,大家并不是说仅仅只是你成绩好,我就会对你怎样怎样了,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啦。
那这种时候我们的孩子往往就会受不了了,但是呢,在孩子的角度,他是他自己是说不出原因的,他也不会说是我接受不了他只会说的事,他在他的世界中,他感觉到的就是大家怎么都不理我,怎么都不跟我,怎么都不喜欢我,是因为之前对于他来说就跟我刚刚讲的,他不需要去主动做什么,因为她自己是中心人物吗?他是不需要主动的,然后呢,他不需要主动打招呼,不需要主动靠近同学,别人都主动靠近他,然后因为他学习好,因为她的家庭背景,因为因为嗯,其他他的一些才艺等等。
那如果说我们的孩子在家里面,那也是从小家庭比较,以他习惯以他为中心的,那对于那,在学校这样,在家里也是这样,那对于孩子,他形成的认知其实就是在他的思维中,对于人际关系的认知,他的认知就是它就是不动,别人就该来主动地关注他。
就是说在他的认知他的思维中,他是不知道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正常的,我们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需要说我需要去主动的靠近你我主动地走进你,主动的跟你打招呼,主动的去关心你,关注你等等,他没有这些概念,他就是觉得为什么大家都不理我了,为什么进学校的同学这么不友好?然后呢,他人际上就会很受挫,但是呢,那从他自己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他确实是不知道为什么的,这个部分是一定是需要我们父母去观察的。
甚至孩子的这个部分就是我们父母,哪怕从道理上告诉他了,你要怎样你要怎样,其实孩子他也是不知道的,他做不到,他没有这个概念,其实,在上一个我们成年人中有一些都是有这种现象的,就比如上个月我们督导小组有一个同学,他刚来的时候,他其实认识姚老师挺多年的了,当然他一直到今年的时候才下定决心来读的小组,那它一直受困的就是他的人际关系问题。然后之前呢也是,之前有好多年了吧,都快十年了。
因为按照他的那些表象来说,比如说很害怕跟人交流啊,怕别人不喜欢他呀,然后跟别人讲话的时候很担心别人怎么看他呀,等等这些来看,确实好像是心理原因是社交恐惧是抑郁等等,但是呢,再上一在十月份的课程的时候,他有一个恍然大悟的一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他某一天上课的时候,他很欣喜地跟老师汇报说。我发现我的人际关系的障碍原来就是说,原来我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只需要我主动就好啦,我主动去接触其他人,我主动去关心去了解别人就好啦,他讲了这么一句话,他是很惊喜的讲出来的,就是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因为按照他的那些表象来说,比如说很害怕跟人交流啊,怕别人不喜欢他呀,然后跟别人讲话的时候很担心别人怎么看他呀,等等这些来看,确实好像是心理原因是社交恐惧是抑郁等等,但是呢,再上一在十月份的课程的时候,他有一个恍然大悟的一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他某一天上课的时候,他很欣喜地跟老师汇报说。我发现我的人际关系的障碍原来就是说,原来我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只需要我主动就好啦,我主动去接触其他人,我主动去关心去了解别人就好啦,他讲了这么一句话,他是很惊喜的讲出来的,就是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为什么说如果我们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你只是从道理上跟他说是没有用的呢,因为对于比如说这个同学来讲,那是因为他之前是约过老师的咨询。那老师道理上很早就跟他讲过了,但是呢,因为他没有这份体验,所以他是不知,他没有感觉的,他就是这个道理,跟他自己的体验是挂不上钩的,这也就是我们很多人,很多时候我们跟孩子这个,其实嗯,那孩子的其他方面我们就会知道你跟孩子讲了很多的道理,你会发现孩子做不到,也就这些道理,他没有内化为孩子的体验,所以他就是收不到的,也就是那个就不会变成他的认知,那在督导小组是因为老师创造了一系列的条件,然后呢,让这个同学明白了这一个。
也就是说这些对于我们常人看来,你属于常识性的问题就是人际方面这些的,但是呢,对于被溺爱的被从小就是被属于大家都围着他转,习惯了,大家都以他为中心习惯了的孩子,她在她的世界中她真的是不知道的,所以如果孩子有人际方面的困扰的,其实大家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孩子,不着急说教,不着急说道理,先去观察观察孩子面对人的时候他的反应。
3.孩子的情绪疾病的问题。
很多孩子的休学其实是始于情绪的崩溃,这个是挺常见的一种类型,一般来说就是在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然后导致孩子情绪失常,然后发生了这些事情,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的是嗯,一个比较重大的事儿没有处理好,有的是好几个事情叠加在一起,有的是学校的事情,加上家里的事情叠加在一起,总之就是导致最终是孩子的情绪失常了,然后这种时候呢,老师一般会告诉家长说,带孩子去看一下心理咨询师,或者是去一下医院的精神科检查一下。
那父母去医院的精神科检查,按照症状,按照医院的那个量表来测试的话,就是按照医院精神科的诊断标准,因为孩子经常是处于心情低落呀,情绪不好,不开心,失眠焦虑,觉得嗯,时不时的抑郁啊,觉得人生很灰暗,那活着没意思呀,没希望啊,然后时不时的就会很暴躁啊,总之就是情绪各种不受控,状态很低迷,那在这种时候这种状态下,你按照这些诊断的这些亮表的标准,那去,诊断,孩子一般情况都会有一个什么中度抑郁,重度抑郁[流泪],甚至是或者焦虑,或者是双向情感障碍等等,然后还有一些是会发展成强迫的。
那听到医院的这些诊断,父母基本是非常害怕的,就会吓得不行,因为,我们平时有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然后我们周边有时也会听到一些,就是孩子因为抑郁呀[流泪],因为什么心理疾病,最后嗯,发展出很严重的后果的,因为这类新闻是挺多的,所以大家真的是这个时候父母都会非常的害怕,甚至觉得孩子孩子从此就毁了的那种感觉,父母都会先崩溃掉[流泪],然后呢,会赶紧让孩子吃药来稳定情绪呢,也特别特别的害怕孩子后续不按时吃药,然后呢,有一些嗯,严重一些的,会按照医生的建议去住院治疗。
最重要的呢,其实就是父母从此会再也不敢要求孩子了,不敢对孩子提任何的要求,会开始变得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一切,特别害怕孩子又出现情绪崩溃[流泪],甚至会情绪崩溃的更厉害[流泪],总之就是小心翼翼的呵护着,更是不敢说孩子和孩子有任何的冲突。
很多很多的父母都是会这样的反应,会这么做,这个是很理解的。但是呢,往往越是这样孩子的状态他就会越糟糕,也就是说,一开始他只是孩子在学校或者家里面发生的一些事情,在这些事情的刺激下,事情始终没有处理,始终积压在孩子的心里,然后呢,导致孩子的情绪崩溃。后来他会发展成孩子,如果我们父母持续的这么对待孩子,会发展成孩子严重的受害者意识。就是会觉得第一是孩子对自己越来越失望,变得绝望,孩子对自己的状态他也是不满意的,因为孩子本身他肯定是想好的,他会对自己不满意。孩子自己他是不知道原因的,然后另外一方面呢,那就会发展成孩子,会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
然后父母,孩子也会觉得父母就该这样无条件的满足自己,父母就该这样无条件的照顾自己的情绪,就该这样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自己,然后当父母已经累得精疲力尽。都有一点点疏忽,有一点点没有做到,没有满足的时候,孩子就会生怨甚至生恨,然后呢,其实这种状态下孩子的状况,它一定是越来越糟糕的,尽管孩子自己他不想越来越糟糕,但是呢,如果我们父母持续的这么对待孩子,他真的,他就是会走向越来越糟糕,然后呢,因为这种状态下,他孩子也不可能生出为自己负责的心啊,这种时候你想孩子去积极主动的复学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说,当孩子有了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等等这些被诊断为这些心理疾病之后,其实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就是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这些问题,这些疾病,然后进而影响到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在生活的一言一行。
父母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孩子的这些症状?被诊断的结果还是后边,在生活的一言一行中,父母如何对待孩子是直接决定了孩子被诊断为这些疾病之后,孩子是慢慢的走向好转,还是说孩子的状态越来越糟糕。
因为这个部分比较常见,也是父母们很受困的一些问题,然后有很多是靠着很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让孩子的情绪看起来不太大的波动,但是呢,那孩子他的主动性,他的受害者意识等等,都是有问题的,甚至孩子在碰到一丁点的刺激,它又会立马出问题,那这种他都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但是呢,那大部分父母也都是这个思路,所以这个系列的部分,这个主题的部分,后续我们会在单独的展开细讲,然后呢,大家只是先记住我说的这个结论,然后呢,现在心里挂着这个问题来着,去观察去思考。
4.孩子受不了苦,受不了被管束,然后相对比较任性。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都相对比较优越吗?物质上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然后呢,如果父母没有有意识的留意这个,然后很多孩子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
比如说我曾经碰到过求助,有求助者她的孩子出问题的触发因素,其实仅仅是孩子高中之后,要寄宿吗?就是住集体宿舍,然后呢,宿舍条件没有那么好,要排队洗澡啊,外边的工地噪音呐等等,这些就让孩子痛苦的每日失眠,最后不得不跟父母其中一方舍弃工作,然后在校外单独的租房子,但是呢,即便父母租了房子,那外在的环境不可能永远是舒适的那任何一丁点的不舒适。孩子都会受不了,而更重要的是父母,这个时候他往往认同了孩子的不舒服,认同了孩子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那如果父母认同了他,其实这个问题就不会被解决吗啊?积累的多了之后,孩子就会觉得越来越痛苦,然后最终待不下去了。
还有的就是高中之后,或者说进入一些重点班,实验班之后,学业压力变大,学习时间延长,学习长度的增加等等,有些孩子都会觉得受不了,我们把它定义为吃不了学习和生活的苦。
那还有一类,更普遍,也更不容易被我们父母意识到,就属于受不了情绪的苦,但是这里面也包含了孩子受不了被约束。
尤其是说从小咱们父母在家比较奉行自由教育,奉行包容接纳孩子的接纳,理解孩子的情绪等等这种类型的,比较多的同理,孩子的情绪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这类问题。
同样就是小学的时候不太明显嘛,因为小学时学校要求一般不会太严格,但是中学之后有各种规章制度啊,规则啊,要求比较多,如果孩子出了去了那个寄宿学校,那孩子几点睡觉,几点熄灯几点起床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那很多孩子就会受不了了。
那自由就从小就比较享受的是比较自由自由惯了的孩子,他因为这些受不了的时候他会持续的不舒服,然后在学校始终是一种不舒服,对抗的状态下,那肯定就是影响他在学校的体验的,那如果我们一个人在一个环境里面始终都是一些负面的体验的时候,就想让他爱上学校,爱上学习,爱上这里的老师同学,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另外呢就是我们父母比较爱学习,然后学了一些比较前沿的心理学知识。在心理学和心理学的一些理念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主次轻重缓急没有分清的时候,很容易进入了一个误区,就是会比较容易过多地同理,接纳,理解孩子的情绪。也就说白了,当孩子从小到大,他每一次发生什么事情心情不好的时候,有情绪波动的时候,我们会过快地去理解他,去同理他,甚至是先没有立住是非,直接就去同理孩子,那这种孩子他是没有说学会如何去克制自己的情绪的,他就更谈不上转化了。
当孩子没有这些体验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一直相对来说比较照顾孩子的情绪,比较理解,接纳他的情绪的时候,就是总是在这个模式对待孩子的情绪,这种模式相对来说是很多的时候,那在孩子那儿,它其实就是会由着自己的心情来也就是合他心意的,其实各方面看起来都还挺OK的,但是呢,当不合他心意的时候,其实孩子就会下意识的对抗,只是说有些孩子是软对抗,有些适应对抗。
我们先不说我们在新闻上看到的那些很极端的案例,就是说一些比较普通比较常见的吧,就比如说咱们之前碰到过好几例,有类似的,就是因为孩子作业没有完成,上课时被老师批评了两句嘛,结果那孩子就心里不舒服啦就受不了了,就觉得被老师批评了很难受,然后呢,就不管不顾的冲出教室,然后那个老师到处找,最后找到孩子的时候,孩子自己嗯当父母再去问孩子的时候,孩子自己还特别有理。他就会说我心情不好,所以我才冲出去啊,其实这一个小小的行为就已经反映出孩子的问题啦,也就是说他心情不好,他是可以不顾规则的他就可以,我心情不好,我就可以直接冲出教室。
更要命的呢,就是,如果说我们父母此时就是下意识的同理孩子的,也就是说我们父母是习惯性的,一直以来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都是以理解孩子为主的,比如说那孩子回到家里面遇到这个事情之后,他才回到家的时候,可能她的情绪是低落的,我们这个时候又是下意识的更多去理解,觉得说那孩子这个行为确实是可以理解的呀,那这个就会更要命了,因为孩子他没有机会知道他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那这一类我们是把他嗯,这一类的现象很多,然后因为今天晚上总体上是大纲性质的,都不会展开很细,我就先只说这种一个小小的案例,就是这一类,我们把它归结为受不了孩子情绪的苦。
一般来说孩子,一般来说一个人他能受情绪的苦的,那很多时候生活中的苦,他的问题,克服生活中的苦问题就也不大,然后还有一些呢,是属于能吃生活上的苦,但是受不了还受不了情绪上的苦,那还有一种是两种都受不了。
孩子受不了生活上的苦,这个我们很容易识别,但是呢,受不了情绪的苦,我们不太好识别,因为一个孩子他会受不了情绪的苦,其实就是因为那从小一直相对比较顺着他嘛。他很少,他本来就比较少有那种逆着自己的心情,逆着自己的情绪,依然把事情做好,依然去守规则的这种体验,那孩子没有这种体验,很多时候是我们相对于来说,就是我们父母本身也是没有这种概念,这种意识甚至我们父母自己是会相对来说比较关注情绪的,所以这个部分对于我们来说会没那么好识别。
5.孩子的心灵状态是一种对抗的状态。
也就是孩子在学校,他下意识的和学校的和学校和老师和学校的领导,甚至和学校的各种制度,然后甚至和整个教育体制它都是对抗的,只是平时的时候可能只是在心里面的股,或者说只是存在于他内心的一些想法,心里的感觉等等,但是呢,他行为上看起来一切都正常,那这种孩子就是说平时看起来都很OK,在学校好像也还很OK,只是想法上有一些嗯,觉得不舒服呀,看不惯那等等。
但是一旦发生什么事情,就比如说他犯了什么错,老师训了他两句,然后呢,什么作业没有交啊?什么上课迟到啊或者违反纪律啊,老师批评了几句,他会受不了,就会跟老师起冲突,那偶尔一次小的冲突可能看起来还好,但是呢,如果一次两次,甚至三次,这样多了之后,持续的这样冲突,持续的这样对抗,因为孩子如果在心里面,他的认知中,他的思想中是嗯对学校,对老师,对于各种制度啊,什么对体制教育都是有一些想法的时候,他就很容易跟老师发生这些冲突吗?然后冲突的多了之后呢,那孩子也很容易觉得老师就是针对自己的,觉得老师就是对自己不公平,那带着这种有一些受害又对抗的心的时候,那其实孩子在学校里面,他对孩子,他对学校的一切,尤其是老师,领导这些,他都会是对抗的。
那当孩子持续的是这种对抗状态的时候:
第一是孩子在学校他会不舒服,
第二是他和老师这些关系肯定是不会顺的,
第三是他这种时候往往只需要一些些外在的刺激因素,其实它就会在学校待不下去了。
孩子的这一类问题,一般来说是与孩子在家里和父母的关系强相关的,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家里和父母就是下意识对抗的,父母对孩子有一些要求,然后有一些没有甚至孩子或者要求孩子做些什么的时候,孩子下意识对抗的话,那孩子在学校和老师嗯,或者他被要求被约束,被一些规则来束缚的时候,或者被老师批评的时候,基本上会对抗就是必然的了,那第二个呢,就是它是和我们父母的一些认知,一些下意识的反应也是强相关的。
比如说当孩子和老师发生冲突的时候,有时候我们父母出于我们的修养,我们的教养,我们会处理问题,处理的还挺好的,也挺尊重老师的,也会去嗯,客观的看待问题,或者说去批评孩子,然后最终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呢,那如果我们父母下意识的反应,我们是也就说我们表面上处理的,可能由于我们的修养,我们表面处理的挺好,但是呢,如果我们下意识的反应是觉得是这个老师不对,不合理。那我们的这些是老师针对孩子,是老师对孩子不公平等等,那我们这些想法其实孩子都是收得到的,那如果我们父母一直是这样的一个认知,其实这些它足以给孩子播下去,对抗老师对抗学校这样的一个心理状态的种子。
那还有一种呢,就是不太容易被觉察的,就是我前面说的第一种孩子在家里和父母是对抗的,这个是很容易,我们父母很容易观察到,很容易觉察到的,然后第二种是,我们父母对于学校,对于老师这些下意识的反应,或者说孩子和老师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下意识地是站在哪一边,这个只要我们稍稍的去留意,去觉察,去检视我们自己,我们对自己诚实也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嗯,看到的,但是呢,还有一种就是相对来说比较隐微的,我们父母不容易觉察到。
也就是有有些时候是我们父母对于孩子的这个对抗,其实我们是有隐隐地欣赏在的,有一类是这种,就比如说我们自己是属于太压抑的,一直以来都是压抑自己的,或者说我们很想我们骨子里面看起来我们很听话,看起来我们很听话,很守规则,但是呢,我们是心不甘情不愿[流泪],是很不舒服的,我们很想去反抗,但是我们又反抗不了,然后只能隐隐的软对抗的时候,那这种时候。其实看着孩子这样对抗的时候,一方面我们知道这个对孩子不好,知道这样的话,我们觉得那孩子要去上学,孩子在学校不能这个样子,但同时我们看到孩子这样去对抗的时候,有的时候有的妈妈其实内心隐隐的,他是欣赏的,甚至会觉得孩子这样代表孩子有力量,然后觉得孩子不是像自己这样这么憋屈这么压抑。
当然我这几个说孩子这类问题跟我们父母的关联,这个也只是几个大致的类型,那具体的每个家庭肯定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啊,还有一个就是那孩子在学校这种对抗的心理状态,这个也是休学的,孩子里面出现问题比较普遍的一类,然后这个主题也很重要,也跟我们听课一直以来强调的,比如说嗯,孩子要尊重父母。这个部分后续会再展开细讲,那我知道,一说到序位,说到权威的时候,我们父母本身有很多人就是会反弹的,会直接是不舒服的,会有些排斥,那其实我们会下意识地反弹,下意识的不舒服,会排斥的,背后嗯也跟我们自己的,也有一些我们自己的原因,这些我们都会在后续专门讲这个主题时再展开讲。
6.孩子被自己的思想给困住了,就在孩子的思维里面,他很想好,但是他没有出路。
这个比较典型的就是孩子的名校梦,因为父母从小给孩子塑造的就是要考名校吗?那孩子自己也是认同了的,孩子对自己的定位也是这样的,所以当孩子没有考上名校的时候,他就崩掉了。
那在我们接触的这类孩子中,有的是考高中的时候没有进入自己理想梯队的学校,那有的是考大学的时候,其实它本身考的是非常不错的大学,考的是不错的985,但是呢,因为不是他自己理想的那个排前几名的他就会受不了,那如果孩子的这个思想上的这个结就是觉得一定得考名校,不可不考名校就会怎样怎样的,这个结一直都没有解开,而孩子的现实又不是这样的时候,那他的现实和他的内心和他对自己的认知和他思想里面部分一致很剧烈冲突,所以他就会很痛苦。
有一些是会痛苦的,在学校直接呆不下去,然后还有的是勉强自己待在学校,但是呢,因为内心始终因为跟自己内心对自己的认知,内心对嗯大学对什么这些的认知始终是冲突的。也就是他心里面始终是不满的,这种时候他对自己,然后呢,他看学校看老师,他怎么看都是觉得哪里都不好的,那这种状态下,他在这个学校的学习就很难持续,那有的孩子他会选择复读,重新参加高考。甚至是重新参加中考,然后呢,我们甚至还碰到过有孩子,连续的参加四次高考的孩子,他每一次都考的还不错,但是呢,对于他来说,每一次都是不满意,都是不甘心的,都是很痛苦。
其实不说别的就是考好几次高考,这个每一次都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状态,然后呢就会很痛苦,带着很大的痛苦很大的压力去准备,它必然又会又达不到自己理想的那种持续个几年,其实这个不关不单单是说对孩子,哪怕是我们成人经历这种事情都会是挺挫败的,对心灵的打击是挺大的。
那还有孩子呢,他因为一些其他的原因就是他在学校其实已经痛苦的一天都呆不下去了,就是已经痛苦到出现各种身体的心理的症状了,然后呢,他每次痛苦到他去到教室去听老师讲课,简直恨不得就要了半条命的那种感觉,但是呢,孩子还是会觉得他一定要坚持把这个学业坚持到底,然后呢,甚至他也会说,如果我考不上哪个学校,我就不如去死。
也就是说,在孩子的思想认知中,一定要考上什么什么学校,他的人生才能继续,如果考不上好,就是这辈子就完了一样,他在这个认知里面,他是出不来,然后他对自己的定位也是,她就该是考上什么什么名校的,他就该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这个跟他的现实就是会有挺大的落差,会很不匹配的,那这样他的痛苦就是必然。
我说的这个看起来是有一些极端,但是呢,其实背后反映的问题却非常典型,尤其是在咱们孩子休学甚至辍学很多年的这种类型里面,但是我们的孩子,他对于名校为何会如此的执着,就执着到觉得对比自己的命都重要,这个是我们后续一定得去思考的,因为如果这个问题我们没有想清楚,没有认识到非常非常深刻的时候,孩子的思想里的这个结是无解的。
我们有些父母会觉得那是因为我自己,从小就是,我也觉得说孩子得上名校啊,怎样,那孩子休学之后,我现在已经没有那种想法了,我已经觉得孩子普普通通就好了,考一般的学校也没问题啊,甚至他不上大学,他出去工作也没问题啊,我没有这些情节了,可是。当孩子她又想复学,然后又表现的很积极,然后很怎样的时候,我们父母你自己内心会不会再次燃起那个希望很新奇很激动,然后会不会再次只要一说孩子要复习,要嗯,要考试,然后要考上什么什么学校,有什么学习计划?然后我们就可以对孩子其他的都不要求,其实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就可以看到更多一点问题。
那因为这一类孩子呢,因为在他的世界里面她只有这一条路,就是只有说我一定要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我才能怎样怎样她只有这他的思维里面,他的思想中只有这一条路的时候,他的学习一定是压力会非常大的,因为正常的那孩子要高考,要中考,高考压力都挺大的,但是如果孩子的世界里面只有这一条路,他的人生只有学习这一个支点的时候,他的压力又会格外的大,那但是呢,又因为这类孩子,往往从小到大,我们父母只注重他的学习。那他其他的部分,其他的基本品质,比如说它的承压能力啊抗挫折能力呀,我们又是没有这个部分的培养,就是没有跟上的,那也就是说,那孩子的名校梦,孩子又非这条路不可,那跟它所具备的,这个本身是非常不匹配的。
总结起来就是说,他思想上的结解不开,也就是非这条路不可,如果不是这条路就会怎样怎样?他的生命就没有其他的作支撑,也就是说因为我们人你要放弃某一样东西,一定是有其他的东西做支撑,我们才放弃的了吗?然后,所以因为没有其他的作支撑,她只有学习这一个支撑的时候,那孩子他是不可能放下的,因为放 下对于他来讲就是他的人生彻底崩溃了。
然后呢,那他的一些基本品质,比如踏踏实实啊,脚踏实地啊,它的抗挫折呀,他从零开始呀,他的抗压能力啊,它的逆商啊,这个部分就是跟不上的,那这个部分的结就是就很难解开,也就是孩子就被彻底地困在这里了,这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类型。
7.孩子内动力的缺失。
这也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甚至比上面说到的前面六个都更普遍一些,那有一些人还没有走到休学的,但是已经明显的没有动力了,就是他对学习,对于学校都是一种应付的状态,甚至有些跟父母都是一种交换,比如说我去上学,父母就给多少钱,或者说不去上学就不给钱,或者说我去上学,回来之后就可以玩手机等等,是一种交换的心态,是或者是一种被逼着不得不去的状态,那孩子的内动力是明显是缺失的。
那还有一些孩子还没有休学,但是也是没有走到休学厌学,但是让我们父母也很抓狂,也很着急的,就比如说孩子的作业拖拉呀应付呀,晚睡晚起啦玩手机啊,打游戏啊,然后作息不规律呀等等这些的问题,其实在孩子内动力缺失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可以说基本是比较难解决的。
因为如果说孩子小的时候孩子的力量还比较弱吗?我们父母靠一些强压的方式,什么哄啊骗啊强压呀,这个还能解决这些,但是呢,那孩子如果他动力始终没有出来,她的年龄又已经到了青春期了,那父母已经不可能透过强压来管孩子了,这个时候孩子自己懂得,道理也挺多的了,我们也不可能通过讲道理来说服孩子了,那这个时候我们父母的要求,如果我们对孩,我们对父母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如果孩子的自主意愿没有出来,你要去解决这些,会很难很难,甚至会引起家里非常大的冲突。
因为孩子已经进入这个年龄段了,他的这些新青春期的这些心理特点就都决定了,如果我们对孩子所有的要求就是我们要求他,比如对玩游戏的时间的限制啊,对作息的限制啊,然后对做作业的态度啊等等,然后嗯,那孩子能执行到什么程度基本上都是跟孩子的内动力直接相关的,因为他需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父母才好调孩子这种部分呢,就是孩子自己,他是很愿意向好的。他自己也是很愿意去约束自己,但是呢,他做不到,就是他的自律性还没有那么强,他也知道自己做不到,然后呢,他是希望说父母对自父母协助自己做到,然后这个时候父母对他的监督,对他的约束,甚至对她有一些说教,有一些唠叨等等,那孩子都不会太对抗。
这个时候我们父母对孩子做的所有的,他才和孩子自己想解决自己的这些问题之间,它是形成的是合力,这种类型我们之前碰到过哈,就是也是很困扰的这些问题,什么玩游戏啊,什么那个玩手机打游戏啊等等这些问题,但是那这个孩子,因为他那动力的部分是有的,所以那最后,那最后就是我们协助父母来解决孩子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非常轻松,就基本上就是一些认知和术方面的问题了。
本来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有向好的渴求,尤其是青春期,是属于孩子生命力正旺盛的时候,按讲他应该孩子自己最渴求优秀渴求自己与众不同渴求最想去做梦的年龄,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缺失呢?这些呢,也就是他为何缺了?我们父母对待孩子,我们做了什么让孩子不但没有去顺着这股生命动力去想更好。而是让他的这股本能的最本能的动物本能的这股带来的生命力的部分都消失了,这个是怎么回事?就这个是真的是我们要去想的:就是我们做了什么,让孩子缺失了这个本该有的?
因为这个问题也是比较普遍,也是一个很共性的问题,尤其是现在这个物质比较丰盛的这样一个年代,但是呢,他背后涉及的原因又还挺多,详细拆解需要时间,然后所以这个部分我们后续也会单独再讲的,今天嗯,不会太展开。
总结回顾今天微课主要内容:
也就是说那讲到这里大家也听得出来,就是说孩子休学厌学等等这些表象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确实每个家庭都不同,然后呢,我们上面讲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回顾一下:就是主要讲到,比如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弱,然后孩子青春期之后的人际问题,孩子的情绪疾病的问题,然后孩子受不了苦的问题,然后孩子对抗的心理状态,孩子在他自己的思维困境里面没有出路,还有就是孩子内动力的缺失,然后那有的孩子他只有上面这么一个面向。有的孩子是好几个部分都存在,当然还有一些事可能上面没有列出来的,然后还有一些是上面已经列出来的这些问题的延伸,因为今天他只是因为今天我们只是一个大纲性质的嘛,所以每一个问题我都不会讲的太细,不会延伸太多,所以就会我们孩子的,有一些症状是没有提及到的。
那咱们父母是可以从这些,我已目前已经列出了这些,来对照咱们自己家看看我们孩子表面上的孩子休学厌学的背后,我们孩子他底层的原因是哪些他缺失了什么,然后呢,呈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面相呈现在嗯哪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中。
上面说的是一些关于认识问题的部分,那同时我们要解决问题的话,对问题仅仅只是认识到这里肯定是远远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究一些更深的原因,孩子的这些问题是怎么来的?如果细致的去思考的话,他就会涉及,比如在过往孩子的成长中,孩子表现出哪些方面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父母为什么没有警觉到我们当时是怎么反应的?我们为何有这样的反应?那我们长年累月这样的反应模式之下,孩子必然积累出什么样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对问题是怎么形成过程,探讨的够清楚,那解决起来的方向才是明确的,不然的话我们调孩子,很多会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比如说我们之前觉得孩子是被溺爱了,那现在就会立马去严格要求。
那之前我觉得对孩子过度的同理,过度的包容啦,然后现在又变成一点都不同,你一点都不包容,然后就变成冷漠了,这些都是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这种显然是不解决问题的,然后还会把孩子的状态搞得更糟糕,然后只是说在网络上这种微课性质吗?我们没法引导这么细,我们依然是先说共性的问题,那这些哪怕只是这些共性的问题,它背后一定也涉涉及到我们父母的认知啊,我们父母的认知观念,我们的心灵状态,我们的思想三观等等。
那关于比如我们父母的认知观念的部分,这个部分它其实是属于最基础的,但是又很重要,那我们也会涉及到很多,比如说关于青春期孩子成人化的概念,就比如说因为青春期是孩子成人化的关口吗?那在孩子这个成人化的关口,他必然是会面临一些挑战的,那当必然会面临一些挑战的时候,孩子是会本能的,有一些想退缩,尤其是我们在从小给孩子那些该有的基础,一些基本品格的部分没有打好的时候,孩子是下意识的想退缩的,那这种时候我们父母如何做?它直接决定了我们的孩子是跨过青春期走向成人,还是退缩退化为一个巨婴的状态。
那我们青稞所讲的成人化的这个概念呢,它就会延伸到,就比如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我们一定不可以只是一味的包容接纳允许,然后为什么不能说我们包容接纳允许了孩子就一定他就会自动的向上,然后这个是不可能的,然后为什么不能说为什么不是说我们给了孩子爱会使孩子就会自然的知道怎么去爱人,或者说那为什么孩子他是要尊重父母,对孩子的一生是这么的重要等等。
甚至包括为什么说孩子的,我们大家都有的这个常识,觉得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个概念我们用的时候是需要比较小心的,因为这个概念用对了,她是我们父母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的解释把我们家调的更好,那这个概念如果我们用错了,用偏了,它就会导致我们孩子的受害,还有很多一些其他的概念,这些都是嗯会涉及到的,就是跟我们孩子的问题相关的,然后呢,除了这些基本观念的部分,还有就是父母的心灵状态。就比如说对于以我们女性的视角为例,就从妈妈的角度,比如说我们是一个小女孩的状态,还是一个女主人的心灵状态,那小女孩就是意味着我们想要别人关心我,别人来爱我,别人来理解我发生什么了,对不起我。
那女主人的心情状态呢,就意味着说那这个家,她是我的家,我是这个家的女主人,我是要为这个家把控方向的,我要把这个家带向哪里?把这个孩子把我们家的孩子带向哪里,然后我要如何成就老公,然后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然后为孩子未来进入社会打下什么样的基础等等,这个是一个女主人的心灵状态。
那还有一个板块,孩子的问题跟我们必然会相关的,就是我们父母的感知能力这个部分,也就是说我们能否感知到别人的苦,能否理解别人的内心,能否听懂别人表层话语背后的意思,那这个部分父母的感知能力,他也是,就是我们有的人感知能力会缺了,他也是有不同的类型,比如说有一类是属于我们父母,自己本身是感知屏蔽的,那还有一类是我们父母本身相对来说处于一种比较任性,比较自我这种状态的。
那孩子的问题跟我们的关联,除了前面说的认知观念的问题,还有心灵状态感知能力等等,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板块,其实就是我们父母的三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三观不正,听起来就很像骂人的话,但是呢,我们会非常强调参观,并且在督导非常全面的一个解释,因为我们三观的部分,它是最直接决定,我们会把孩子带向何方,就是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对于孩子他未来的一生来说,那带孩子还没有走入社会之前,我们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基础,才会让他以后的人生真正的是为他好,让他走得更顺。
那三观的部分,它其实对孩子的影响,他是真正的才是深入骨髓的那一个,它会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会体现在我们跟孩子的每一个互动中,面对孩子问题是每一个下意识的反应中,甚至我们,甚至我们的夫妻关系,我们跟孩子的关系,孩子的教育等等,这些嗯都是有相关性的。
那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个父母孩子的问题,我们父母的观点,还有一个就是大家在听课的公众号上面或者说跟咱们督导小组同学接触时,都会提到的,就是父母的非理性盲区的部分,那我们父母的非理性盲区的部分,甚至有时候我们父母底层的一些心灵状态,心灵背景,比如说有的妈妈是一种很深层的无力,绝望等等这种心理背景下,也就是说当我们是有一些非理性,有些盲区在的时候是一种这样的心理背景的时候,那我们有。
今天晚上后边我说的比较快,只是大致的说的这个部分就是孩子的问题,跟我们父母相关性的就是认知观念,然后父母的心灵状态,父母的感知能力,父母的三观,然后父母的非理性盲区,心灵状态,夫妻关系等等,这个部分就是我几句话带过的,这个是我们下一节微课的重点内容,今天只是先让大家知道,就是先让大家知道下一节是这个部分,也就是孩子的问题,跟我们父母的关联点涉及到哪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