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敏感期
所谓秩序敏感期,就是指孩子对于环境中的物体的定向位置以及活动的安排次序等非常敏感。对于孩子来讲,他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这种秩序遭到破坏,他就会极度不安,就会焦虑,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比如恐惧、哭泣,甚至会发脾气。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如果父母或老师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 孩子就没有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的秩序时,智能也会因此而逐步建构。
一、找“主人”
(0—4岁)
——孩子非常喜欢给物品找“主人”,不允许别人用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
案例
两三岁的孩子非常喜欢给物品找“主人”,比如,妈妈经常穿的拖鞋会被孩子称为“妈妈的拖鞋”,爸爸经常用的电脑会被孩子称为“爸爸的电脑”,爷爷经常坐的椅子会被孩子称为“爷爷的椅子”......孩子不允许别人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妈妈不能用“爸爸的电脑”,爸爸不能坐“爷爷的椅子”......
分析
对于成人来说,秩序混乱可能很正常,但是对于孩子来说,那就是很大的事情,他是不允许的。所以这个敏感期内给物品找“主人”的现象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父母千万不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要注意保护,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
引导小妙招
满足孩子的需求,比如当孩子认为家人穿的鞋子或坐的座位“不对”而要求更换时,父母要满足孩子的要求,不应该认为孩子是在任性、固执、计较、也不要认为孩子是在没事找事。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教导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要用、比如小朋友去邻居家做客,看到喜欢的玩具不要带回家,因为那个玩具是不属于自己的。
二、“归位”
(0—4岁)
——孩子需要并主动保护有秩序的环境。且乐于将所有的东西“归位”,否则孩子就会焦虑不安、哭闹等。父母应利用秩序教孩子自立,培养规则意识。
案例
比如,当看到妈妈的衣服随手扔在沙发上,他会哭闹着让妈妈把衣服挂到平时挂的位置上;看到鞋架上的鞋子歪歪斜斜,他会把它们摆正,甚至半夜醒来都会去看看鞋架上的鞋子是否很正......如果他们不把东西“归位”,内心就会非常焦虑,甚至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让父母把它们“归位”。
分析
秩序敏感期,最早在孩子三四个月大时就出现了,但那个时候孩子除了哭闹,还不会表达。在孩子看来,周围的环境就是一个彼此相连的整体,已经在他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秩序。只有在有秩序的环境中,他才会有安全感。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孩子很难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有效的认知。
引导小妙招
理解孩子的“归位”行为
认同孩子的“固执”
尝试与孩子做一些“归位”游戏
三、“重来”
(2—4岁)
——不是孩子任性,也不是孩子固执,不要强行打破孩子内心的这种秩序。不符合孩子心意的事情、顺序不对的事情就得重来。
案例
比如,当全家人进门的顺序不对时,大家就得乖乖地听孩子的指挥,重新进门;平时都是孩子用遥控器关电视,但有一天爸爸直接把电视关了,孩子就不干,要求爸爸把电视重新打开,然后再由他用遥控器关上;当妈妈盛饭顺序不对时,会被孩子要求倒掉,重新再盛......
分析
这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行为,父母一定要读懂。有些父母认为这有点磨人,难熬,如果真的这样认为的话,那你一定是没有读懂你的孩子,还不知道孩子的成长规律。对于孩子的这个敏感期,父母不能认为是孩子在无理取闹,任性,更不能因此去批评孩子,打骂孩子,那将是对孩子秩序敏感期的扼杀与摧残。
引导小妙招
了解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过程。在孩子心里世界是以不变的秩序与程序存在。当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时,应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给孩子爱和自由。
认识并尊重孩子内心的秩序。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就是一个庞然大物。当他内心的秩序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庞然大物破坏而得不到恢复的时候,那种随之而来的不安全感很有可能伴随孩子的一生。
与孩子玩一些“重复”的游戏
管住自己,千万别发火。忍住性子。
四、不愿洗手
(3—4岁)
——孩子并非故意“刁难”,给他讲道理,乞求他合作是无效的,要掌握孩子的执拗心理和“对付”他的小妙招。表现为:对洗手非常排斥,给孩子讲道理他也不听。
案例
饭前便后要洗手,从外面回来也要洗手,这是每一位家长都会要求孩子去做的。但是对于处在执拗敏感期的孩子来说,洗手却是一件他怎么也不配合的事情!
分析
给孩子讲大道理,央求他洗手,强行让他洗手,等等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只会让孩子对洗手这件事更加排斥,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引导小妙招:
不要强行让孩子去洗手。父母强行给孩子洗手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伤害。
学会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
——乖儿子咱们去洗一下手好吗?
——不好!
——好吧,不愿意洗就算了(语气平稳,正常)
这时候孩子会感觉有点奇怪,今天怎么就可以不洗手了呢......
不过妈妈假装看不见孩子的奇怪的表情,自己去洗手,然后吃饭。
——妈妈,我的手上可能会有虫子,吃到肚子里,肚子会痛的(他在试探妈妈,找台阶下)
——那怎么办呢?
——妈妈,要不你给我擦擦手吧!
——好啊,还是你聪明,那妈妈就给 你擦擦手!
你看这样,对她的不洗手行为不那么敏感,而用自己的行为或者周围所有人的行为去影响他,“孤立”他,反而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掌握孩子的执拗心理,变通一下。比如孩子不洗手,那就给他买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勺子,孩子很高兴地用起了勺子,并且把执拗的情绪也忘的差不多了,同时对妈妈的抵触心理也不见了。但是孩子吃饭过程中会发现,他爱吃的菜用勺子是盛不起来的,“妈妈,我还是去洗洗手吧”,你看,这样的办法也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