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东西这事儿,古时候就开始了。最早文人们写赋写诗写词,有时候就是像我们现在发朋友圈的状态一样表达即刻欢喜忧愁,有时候是那种被我们后代人评定为壮志未酬不受赏识愤懑不平的暗隐之作,希望自己的文字能被伯乐看到,从而在朝堂之上成就一番伟业。
而现在,好像散文喜欢看的人越来越少。为了迎合读者兴趣,或者说增加购书量,写作者们都写鸡汤,或者把写作当成演讲或者很正经的课堂一样,教各种学习方法训练方法之类的。
鸡汤为什么会火起来?
社会节奏快,焦躁的人很多,丧的人更多,这个时候常常就需要别人的一碗鸡汤补充体力。哪怕只是短暂性的奋起,也还是有作用的,毕竟即使一时奋起也比一直葛优躺好太多。而且,鸡汤喝不尽,一碗不够,换别家的继续喝,反正鸡汤炮制者多着呢,可以轮流换。
至于那些类似课程类的文章之所以会受到大家的追捧,是因为很多人都知道上进,懂得追求优秀。但我们都又觉得一步一步走太慢,想通过一些前人的经验课程走一些捷径。
那么,就写作者来说,想要写出味道浓郁,"强身健体效果好的鸡汤文,作者自己必须是一个非常正能量的人,他大致也曾有过困难潦倒失意但凭借着某种信念继续坚强勇敢面对人生的奇特经历。正因为此,他才能最懂鸡汤从哪个角度来写才能击中读者心中最为柔软的部分,才能获得读者们的广泛认同。至于写干货文章的作者,更是明显。干货如果对很多读者都不起作用,那作者的美誉度是积累不起来的。所以,写干货的那些作者,自身一定特别有招,至少是术业特别有专攻的那种。
然后,结合两者看来,每一个成功的写作者哪怕是放到岗位上,也绝对是一个元气满满努力向上或者专业技能特别强的人。总而言之,就一定是在社会里混的还不错的。
评判一篇文章的好坏,是以它是否能感动读者引起共鸣或者是否能对读者有益为标准的。如果两者都达不到,那只能说明这位写作者还需多努力,不仅在自身现实里的生活工作,还有文笔上的查漏精进。
一向认为,写作者其实掌管着读者的生杀大权,因为哪怕是一篇不好的文章,如果很多人都看了,没有什么感悟体会或是共鸣,那么在很多人都看过的情况下,该浪费了多少时间,更别提一本书所耗费的时间了。不过现在好了,不管是在写作平台发布文章还是其它出版书籍什么的,要么有评分,要么可以及时分享点赞什么的,从而好的东西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而不够格的就继续封闭在萌芽状态(虽然有水军什么的成分存在,可毕竟大体上还是呈现大众评定趋势的)。甚至还有专门的人根据后台数据整理出“深度好文”“年度前100精品书籍”等。
从前媒介信息不发达,一个人很多人觉得不好也确实欠水准的东西,可能还有很多人在看。这其实就造成一种资源浪费,而现在这种情况少了。同时也就意味着写作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写作者要想从众多写手之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想法设法为读者提供好的内容。而在产出好内容以前,写作者自己一般也都磨砺的很不错了。
这就是为什么写出好文章的人自身在其实际工作中也十分优秀。
我也是在看到一篇文章以后,恍然大悟般的悟到了这一点。
既然你知道好的文章要形成独特的口音,那你就要看这个人有没有希望形成这种独特口音。你要看他的教育背景和出身,和你用户有没有同理心。你给中产阶级,伪中产阶级写文章,他毕业的学校最好还不错。也不是说非要清北复交,不是非要985以上,普通的一本院校,或者他在自己专业里面比较拔尖的重点院校也可以。
不是歧视分数低的学校,而是内容行业有一个独特性,就是大家都希望看到智力上比自己更高的人写作。就像大家买东西总想买略微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东西一样,优秀院校的学生未必优秀,但是他接受了一种优秀人才之间通用的口音。他使用的词汇和逻辑,最后帮助他形成了这种口音。
为什么我的文章阅读量才寥寥无几,是因为我自己确实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去填补。
我在简书这个平台上日更,我想持之以恒的创造出好的文字,然后可以被更多人看到,也给别人带来绝对靠谱的益处。
而今,我明白,我要想写出优质文章来,我得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那些因为文章无人赏识而处在彷徨郁闷中的写作者啊,审视下自己,如果现在的自己还不够好,那就先让自己变成一个好的人。一旦如此,你的经历立马成为经验,到时再加上出彩的文笔,文章或者书籍火爆起来实属正常。
来到简书真正写字的第11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