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起初中毕业那年去日本旅行,在银座给爸爸一眼相中了一件衬衫。废了好大劲儿,连英语带比划地跟店员交流。等店员提货的时候,扯出吊牌,折合人民币两千块。我没有那么多钱,也从来不知道一件衬衫可以那么贵。我怕暴露我土鳖的本质,趁店员没出来,扯着同伴落荒而逃。
后来长大了,才明白那就叫贫富差距。
小时候家里买了新房子,日子过得很紧巴。妈妈带着我去单位上班,路上经过一个水果摊,奶白色的香瓜,嫩绿色的甜瓜,圆溜溜地摞了座小山。瓜果的香气像小猫的爪子,挠得我心痒痒。一步三回头地到了单位,我缠着妈妈给我买,妈妈舍不得花钱,我就一直哭闹,使出小时候的必杀技——坐在地上蹬腿。妈妈不胜其烦,抄起扫帚就要打我。隔壁店里的阿姨正好赶到,从扫帚下救出了我。责怪我妈:“啥事儿啊,犯得着打孩子。”我妈强调我太任性,不听话,却只字不提罪魁祸首——“昂贵”的甜瓜。
后来我再抱怨这件事儿的时候,爸妈总是抱歉地看着我。爸爸经常会在饭菜丰盛的时候说,当年过得太累,孩子馋个甜瓜都要挨打。一脸的唏嘘和感怀。
再回溯到还没有我的那个时代,爸妈刚结婚,家里穷地叮当响。于是爸爸提着熬夜钓的鱼,妈妈背着一捆早上刚从菜地里割的韭菜,天还没亮,两个人深一脚浅一脚地步行到邻村的集市上叫卖。爸爸是在“外面”工作的人,总觉得出去卖菜难为情,遇到同事恨不得掉头就跑,一直被妈妈吐槽到我十几岁。
其实我知道这怪不得爸爸,我也经历过那个阶段。有一次放学,我妈下午有事,就借了同事的自行车赶回来给我做午饭,然后在校门口等着跟我说一声。我竟然会因为我妈骑得那辆自行车太过破旧,而嫌弃地不愿意跟她说话,甚至生气地把她远远得甩在身后。我现在想象我妈当时的窘迫和尴尬,真想扇自己一巴掌,真的。多亏“还是个孩子”这句话可以原谅所有的错误和不懂事。
好在,长大后的我在父母的影响下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在商场看上了一件体恤,真的很漂亮,试穿也很满意,但一件五百块的短袖对我这种穷学生来说太不划算。看了价格,没有落荒而逃,也没有闪烁其词,我坦率地说”太贵了,我不要,谢谢。”管你店员在我转身离去后翻多少个白眼。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不能理解什么叫囊中羞涩,有的只是望着心爱的东西却无法拥有的失落和伤心。长大后,我们发现了金钱的魔力,却难以启齿自己的贫穷。年轻时候,我们总觉得贫穷使我们低人一等,殊不知一无所有才能创造所有。只有真正成长了,才会明白贫穷并不丢人,甘于贫穷才是真正让人难以启齿的。
不怕你身无分文,就怕你安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