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有人问我:跑步时你思考什么?老实说跑步时思考什么呢?我压根儿想不起来。”
“在寒冷的日子里,我可能思考一下寒冷;在炎热的日子,则思考一下炎热;悲哀的时候,思考一下悲哀;快乐的时候,则思考一下快乐。尽管如此,我几乎从不曾思考过正儿八经的事情。”
“我跑步,只是跑着。”
村上春树从1982年33岁的时候开始跑步,写这本书时是2005年,他已经跑了23年了。这23年,他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全程马拉松跑步,至今他依然继续着。他说他希望他将来的墓志铭上可以写:
村上春树,作家(兼跑者)1949年~2***年,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后。
其实呢,他已经做到了。他作为一名作家,出版了很多小说、随笔和游记。很多人都非常喜欢他的作品。
这本书,村上谈了很多有关跑步的事,他跑步的过程。他说这本书类似于回想录,“以跑步为媒介,对自己如何度过四分之一世纪的整理”。
读了这本书,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一是人生的缺憾会变成人生的亮点。
村上说他之所以跑步,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属于易胖体质,必须通过锻炼才能保持身体不发胖。因为缺憾变成了促成锻炼的因素,变成了人生一个亮点。人的一生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有的人选择消沉迷茫,有的人则选择用行动改变,最终让短板变成了长板,受益一生。
二是做喜欢的事情,止于至善的完善自己。
世上时时有人嘲笑每日坚持跑步的人,“难道就那么盼望长命百岁?”我却觉得因为希望长命百岁而跑步的人大概不太多,怀着“不能长命百岁不打紧,至少想在有生之年过得完美”这种心情跑步的人,只怕多得多。同样是十年,与其稀里糊涂的活,目的明确、生气勃勃地活,当然更令人满意。
在个人的局限中,可以让自己更为有效的燃烧,哪怕只是一丁点,这便是跑步一事的本质,也是活着(还有写作)一事的隐喻。
别人自有价值观和与之相配的活法,我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与之相配的活法。这样的差异产生了细微的分歧,数个分歧组合起来,就可能发展成大的误会,让人受到无缘无故的非难。遭到误解、受到非难,绝非令人愉快的事件,还可能使心灵受到深刻的创伤。这也是痛苦的体验。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苦痛和创伤对于人生而言,其实很是必要。想起来,正是跟别人多少有所不同,人才得以确立自我,一直作为独立的存在。能在同一道风景中看到不同于他人的景致、感到不同于他人的东西、选择不同于他人的语句,才能不断写出属于自己的故事来。我就是我,不是别人,这于我乃是一份重要的资产。心灵所受的伤,便是人为这种自立性而不得不支付给世界的代价。
三是喜欢做的事,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我说起每天都坚持跑步,总有人表示钦佩:“你真是意志坚强啊”。得到表扬,我当然欢喜,总比得到贬低要惬意的多。然而并非只凭意志坚强就可以无所不能,人世间不是那单纯的。
我能够保持20年,恐怕是因为跑步呵护我的心情,至少不觉得那么痛苦,人生如此,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怎么也坚持不了!无论何等意志,坚强的人,何等争强好胜的人,不喜欢的事情,终究做不到,持之以恒,就算做到了,也对身体不利。
每个人都有对路和不对路的事情,有人适合马拉松,也有人适合高尔夫,还有人适合赌博。
并不是有个人跑者来找我,劝你跑步,我就沿着马路开始跑步。也没有什么人跑来找我,跟我说你当小说家吧,我就开始写小说。突然有一天,我出于喜欢开始写小说。又有一天,我出于喜欢,开始在马路上跑步。不拘什么,按照喜欢的方式做喜欢的事,我就是这样生活的。纵然受到别人阻止,遭到恶意非难,我都不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