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是清代得舆评价红楼梦的诗《京都竹枝词》。由此可见,《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多么重要。
起初,我以为红楼梦是一部言情小说,后来,听说里面包含了很多社会现象,讲述的是一个家族由盛转衰的历程。我抱着好奇的心里,翻开了第一页。
初读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我觉得这一回太过多余,与文中主要人物不太沾边,与贾府不沾边。还并不理解作者自提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而到了第三回,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林黛玉才出场,辞别老父上京寄居荣国府。到了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宝玉在薄命司内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还在预告后文,而没有开始贾府风雨。
而到第六回,虽早就听说过贾宝玉的风流,可是还是没料到贾宝玉在第六回就和袭人初试云雨,速度之快超乎我的想象。然后又是秦鲸卿和智能的悲剧,贾瑞被凤姐算计,贾琏与多姑娘儿偷情,让我明白了,古代的男子地位总是比女子高的,贾宝玉可以在婚前和丫鬟们调情试云雨,但是一个女子在婚前如果这么做,相当于清白已失,名声尽毁,可能连嫁都嫁不出去了,就是嫁出去了夫家也会嫌弃。贾瑞可以大胆到勾引自己的嫂子,可凤姐却不能大肆声张去惩罚贾瑞,秦钟和智能两情相悦,却碍于封建的家庭,封建的社会风气最后只能相遇于黄泉。贾琏趁凤姐不在身边,敢与多姑娘儿偷情,事后只要给钱,这件事便可瞒天过海,可凤姐却不能也不会趁贾琏不在身边和别的男人偷情,凤姐嫁到贾家之后,满脑子都是怎么把一件又一件事做好,怎么让贾家上下认可她,怎么掌握财政大权,没有一点这方面的歪心思,面对贾瑞的勾引,也只是用不那么声张的方法惩治贾瑞。
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元春因为才貌双全,知礼守法,作为大家闺秀,贾府嫡长女,被选入皇宫当女史。我本来以为,元春会就这样一辈子深宫中默默无闻,没想到,元春的才貌被皇帝发觉,做了妃子。
贾府这一辈,没有什么特别厉害的人物,大部分都是荫蔽,没什么实际才干。出了元春一个贵妃,贾府觉得很荣幸很开心。元春归省的消息还没正式发出来,贾府觉得不能丢了脸面,面子功夫一定要做足,提前大半年开始翻修贾府,“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还去姑苏请教习,采买了十二个丫头,置办乐器行头等等,白花花的银子流水般流出。就这件事,贾府出动了贾政,贾赦,贾珍,贾琏,贾蔷等等贾家儿郎,又有赖大,来升,林之孝,吴新登,詹光,程日兴等贾家奴仆。
待到园内工程告竣,又引众人前去提匾。虽说是众人,但最后都是采了宝玉提的。但是宝玉提的时候,贾政总说不好,说他“年小,不过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说他“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面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后来又说因为元妃喜宝玉,为了让元妃高兴故用了宝玉提的。
元妃归省时,贾府上下待有多时,贾母这等诰命夫人,以及元春生母王夫人都要按照宫廷礼仪给元春下跪。我觉得元春真的是个有情义,识大体,懂礼数的好姑娘。她在省亲时发现贾府的铺张浪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多次叮嘱,贾府人员“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省亲时发动家里的姐妹们舒展才气写了一篇又一篇的诗。其中元春觉得最可圈可点的是黛玉帮宝玉写的那首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匪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第一句便点了杏帘在望的题。后来还要补写《省亲颂》来记录这次省亲,还要把这次的诗文全部整理成册。
回到皇宫了,还惦记着花大价钱修的大观园无人居住浪费了,专门派人叫贾府姐妹并宝玉住进大观园。
黛玉在这次题诗中,帮宝玉写了一首之前,还“胡乱作”了一首五言律诗“室外仙源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即便是“胡乱作”,也得了贾妃的认可。黛玉在第27回中,在花冢哭诉时的言语也不凡“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烧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试看春残花溅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足以见得黛玉的风流蕴藉,以及黛玉敏感悲观的性格特征。
我们总是评价黛玉太悲观太玻璃心,宝玉太风流,宝钗太圆滑等等。但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其实时代所困,家境影响。黛玉年幼丧母,没有兄弟姐妹,从小寄人篱下,后来连父亲也归西了。她从小就要学会看主人家的脸色,明白是寄人篱下所以有很多拘束,这也得忍,那也得让,不敢也不好去哪里哭诉,只能自己默默的哭泣。所以她很怕失去,动不动就吃醋,很介意宝玉与宝钗来往,总是一个人默默流泪哀伤。宝玉生来集齐万千宠爱于一身,宝钗有个不省事的哥哥从小懂事懂得照顾母亲……
一个时代,一个环境,一代人。在生活中我们也总是遇到一些不太喜欢的人做出不太喜欢的事,但我觉得,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我们应该学会理解,我们在并不了解他的情况下,只从片面的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论肯定是片面的。就像,黛玉她敏感多疑,难得是她的错吗,显然不是的,是这个环境造就了这样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