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晚上孩子睡了以后,我和陈先生决定要一起看部电影。
陈先生:这部《怦然心动》你看过没有?
我:这部一直听说不错,要不就看这部吧。
陈先生:恩。据说很不错。好,就看这部。
自从孩子出生以来,我们俩第一次安安心心在书房里把一部电影从头到尾看完整,不带快进的。
记得我们刚认识的时候,经常找一些电影来看。有的是新出的电影,有的是他看过很多遍但是陪着我再看的。不过,我们从来没去过电影院,就是到他家里作客的时候窝在他书房看。我们俩都觉得这样看电影的方式比去电影院舒服多了,想边看边吃也可以,想边看边聊天也可以,而在电影院就不能这样随便了。而且乌漆嘛黑的,容易看着看着睡着了。
好久没这样像以前一样了。所以我们看得特别认真,还时不时互相聊几句、交换一下电影里的剧情发展。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把主人公的名字用缩写来代替。
男主角:布莱斯·麦克奥利,简称B
女主角:朱莉·卡罗尔,简称Z
男孩B在小学两年级的时候随家人一起搬家到女孩Z居住的小镇,并且就住女孩Z家对面。当搬家车停在那里的时候,女孩Z很热情地上前去主动帮忙,而男孩B目视女孩Z的第一眼里,充满着怀疑、焦虑和防御。可是女孩Z的脸却闪闪发光,女孩Z注视男孩B的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关注和倾心。
镜头定格在男孩B与女孩Z两手相触及的那一刹那。但,多数情况下,一见钟情是单方面的。
随后,整部电影都在用男女双方不同的心理活动,一步步呈现两个人之间的联系、误解、猜疑、斗争,以及他和她周围的人是如何影响他们的。与其说这是一部经典的青春期恋爱科教片,不如说这是一部上乘的心理剧。
后来,女孩Z发现男孩B竟然是自己的同班同学了!女孩Z激动地冲向男孩拥抱住了他,这让严重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男孩B不知所措。像典型的女追男模式那样,女孩子过度的“倒贴”行为不但没有让男孩爱上自己,反而引发了男孩强烈的反感。
女孩Z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爱好:爬树。
跟大部分喜欢表现成淑女的女孩完全不同,女孩Z不顾及别人的看法、评价,自由、真实。她喜欢爬到高高的无花果树上看风景。看着看着,她眼里的风景、世界似乎都在一点一滴发生改变。
女孩Z每天早上都会爬到这棵树的至高点去看远方驶来的校车,并且给一起等校车的同学们做“交通报站员”她在树上看风景、看小鸟飞过红云飘进黎明的太阳,看落日余晖洒遍稻田,感受微风拂面吹乱自己的头发,她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中,观察从远方过来的校车还有几站到达。而树下等待校车的人只管眼前的路,在这些人眼里,只要等待就好。所以,没有同学喜欢她这样做,觉得她很烦。
女孩Z越发喜爱这棵树。当她跟她父亲交谈时、聊到那棵树时,她的父亲说了一段话让我过耳不忘:整体大于局部。当你非常仔细地看一幅画时,一头牛就是一头牛,一棵树就是一棵树,一个太阳就是一个太阳,蝴蝶就是蝴蝶,云就是云。如果用整体的眼光看它,感受它,就会看到阳光穿过树林,牛儿在吃草,微风把云吹动,蝴蝶在牛的头顶上嬉戏...
六年级的时候,男孩B决定做点什么来甩掉女孩Z的纠缠。男孩B选择了所有拒绝方法里最愚蠢的一种:向自己不喜欢的人表白,让对自己穷追不舍的人死心、当着女孩Z的面与另一个女孩拉手、做亲密举动、谈笑风生。
女孩Z的父亲是一个画家。所以他把欣赏美、想象画面的特质传给了他的女儿(后来证明也传给了他的两个儿子,只不过两个儿子喜欢音乐,而女儿喜欢大自然)
你原本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你装不出来,也没必要装。而当你看一个人时,你也不能只看他的一部分,你要看他的全部。
可是有一天,女孩Z在树顶上欣赏风景时,突然得出这棵大树马上要被砍掉。这里要被用来建造房屋。她不愿意下来,那时,只有女孩Z的父亲理解自己女儿,他给女儿画了一幅画,画上是一颗树,跟那颗她一直喜欢的树有点像。
我想,也许她伤心的不是树被砍掉,而是欣赏纯粹美好事物的权利被剥夺。
女孩Z的事情被刊登到了报纸上,男孩B的外公看到后却一反常态的开心。男孩B觉得匪夷所思,因为在外婆去世后外公就搬到了他们家里,这么多年过去了从未见到外公露出过笑容。男孩B不理解,外公为什么看到女孩Z的这则报道那么开心。外公只说了两个字:骨气。女孩Z有着大部分人没有的骨气。
在科技展的比赛里,女孩Z凭借展示孵化鸡蛋的过程赢得头筹,而男孩做的火山喷发项目却几乎无人问津。这让男孩B的自尊心收到打击、自卑感爆棚,从而对女孩Z的反感加重。
你一个女孩子,怎么可以赢我呢
(我是男生啊,我怎么能输给女生呢?)
我在猜测,是不是男孩的愤怒来源于深深的自卑感
男孩B的母亲跟他的外公很像,而男孩B的母亲跟他的外公很像,而男孩B的父亲则似乎有点偏激、行事风格过于拘谨、猜忌心重、看待事物往往只看到不好的一面,并且,这些内在特质几乎都从言语上显现出来:
她们家(女孩Z的家)的院子杂草丛生,我真难以想象这一家人是怎么生活在这种脏乱的房子里的。
也难怪男孩B的性格从小就不够阳光,他的父亲实在是传递了太多负面情绪和影像给孩子。只不过一个女儿(男孩B的姐姐)的怪癖是向外扩散的,男孩B是把这些都向内藏在自己心里了。
“我是不能违背我的父亲的,我是不能反驳我的朋友的,哪怕他们说的不是我想说的心里话。我也不能反对。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也许我就会被我父亲抛弃,也许我就会被我朋友抛弃。”
我在想,也许男孩B从小就被这样的家庭氛围影响,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的快乐,也不敢真实陈述自己的意见。所以,他的一系列举动才会总是和他的心背道而驰,让女孩Z一次次对他产生误解、鄙视,甚至几乎绝交。
不管男孩B有多不喜欢女孩Z,男孩B的外公始终很欣赏女孩Z,主动去她家里帮忙除杂草、修剪草坪。而在自己家里,他的外公是一个什么家务都不碰的人。
“因为你跟我认识的一个人很像,我的妻子。只是,她已经去世了。”男孩B的外公对女孩Z说明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虽然有点戏剧化,但是这不失为一个很合理的原因。男孩B的外公太需要生活里出现一个阳光灿烂、心地纯真的人了。男孩B的外公说女孩Z像他去世的妻子,不一定指外貌体型,更多的是指心灵。
但是,男孩B却因为怕父亲的斥责,偷偷将女孩Z送来的鸡蛋拿出去扔掉。被女孩Z发现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跌入冰点。
女孩Z将事情跟父母诉说,父母对于女儿养鸡孵蛋拿去卖钱的行为似乎颇为内疚和自责,父母为了这个第一次在孩子面前争吵。原来,女孩Z的父亲一直需要挪出家用照顾他的一个智障弟弟,也就是女孩Z的舅舅,所以生活才会如此拮据。但是这么多年来,女孩Z的母亲从来没有说过这件事。哪怕是争吵过后,父母也都分别来到女孩Z的床前,向她表示对另一半真诚的爱。
我想,女孩Z之所以有如此开朗、纯真的性格,跟她的家庭教育、跟她父母彼此深爱有着莫大的关联。
一个是看待事物都过多看到阴暗面的男孩B
一个是看待事物都更多看到阳光面的女孩Z
天使和魔鬼,有时候就在转身之间
剧情里刻意安排女孩Z的智障舅舅出现的那一段,我认为也是点睛之笔。很多人也许认为这一段很没有必要,但是,只有内心通透的人,才能放下偏见看待人。
智障的成人,行为上像个不能控制自己的孩子一般。冰激凌掉在了地上就让他抓狂、让他不能忍受,直到再买给他一个冰激凌为止。
我不认为智障就等同于傻瓜。他们只是心智还停留在孩子的阶段,所以他们无所畏惧,不在乎世人的看法和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比我们活得更真实,更忠于自己。
在一次实验课上,女孩Z的同桌注意到男孩B在偷偷看她,于是在图书馆的时候告诉了女孩Z,并且拉着女孩Z去偷听男孩B与他朋友的谈话。但可惜的是,女孩Z听到的却是男孩因为怕自己与朋友立场相左而说的反话。
明明喜欢她,明明想说我不允许你说我喜欢的人坏话,为什么不肯说实话呢?
原来口是心非的习惯,男人也会有。
在一个男孩野餐食物拍卖会上,男孩B听说女孩Z准备了一大笔钱、打算来拍下自己。女孩Z碰到小学时男孩B曾经“交往”过的女生,听说对方要拍男孩B。男孩B忐忑不安、既怕女孩Z拍下他,又怕女孩Z拍下他让他在大家面前难堪;女孩Z忐忑不安,既想拍下男孩B又因为跟另一个女生撂下过狠话而违心地选择了一个陌生的男孩。
真是青春期的恋爱写照,非要装着“我跟另外一个人好得很呢”的假象、同时偷偷地去看着你。
更蠢的是,当着所有人面、毫无征兆地冲到女孩Z面前拉她的手、还想要吻她。
女孩Z梦寐以求的吻,可不是这个样子的。对她来说,这是神圣的、不是轻浮的。
女孩Z跑回家关上门流泪。她气他为什么让她等这么久、气他把她当成了玩偶,气他让她在同学面前颜面扫地。
电影不长,但似乎我写的影评太长了点。几乎是一口气写下来,要是陈先生看到了,又要说我感慨万千了。
“一部电影/电视剧而已,你怎么总是会当真?”
我会当真。我习惯了认真的生活。对人认真,对事认真。我从不会在生活里当着人面感慨,但有时候看电视剧或电影产生共鸣的时候,我就会哭哭笑笑的。
电视剧和电影都是人写出来的。是人写的,就有人物感情色彩在里面,也说不定就是作者一部分的回忆或投射呢?
片尾,女孩Z发现男孩B在她家的院子里挖洞。女孩Z想冲出去阻拦,女孩Z的父亲叫住了她“是我允许他这样做的。”
男孩B是在种一颗树。一颗梧桐树。
为什么电影里选择梧桐树,而不是其他树?
也许因为梧桐树是爱情忠贞的象征。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同样的一件事、一个人,当你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的时候、当你在不同的时间看到的时候,你的想法和选择就会完全不同。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过、犹豫和矛盾,最终在一颗树、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目标下,终于找到交叉点。
所有的一见钟情和怦然心动,都是需要时间来等待的。那些只愿意站在树下等着车来的人,是永远搭乘不上通往爱的那班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