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观念很容易受母亲的影响。在听到母亲说的话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立即与母亲站在同一队列,潜意识里不知不觉就认为母亲说的都是有道理的。
比如母亲向我念叨我老公好久都没去我爸妈家了,说上一次他过去还是过年的时候吧,反正我们也不是强求,周围人家都把女婿养成儿子了,大概是我们这个家没有什么吸引力吧。
我一听这酸溜溜的表述,立马觉得,对啊,老公好久没去了,他就是不喜欢去我爸妈家,觉得去了特别无聊,太憋闷。前几天我问他周末的安排他还跟我摆脸色,说不要安排他的生活。
都是我的问题,是我没用,对老公没有说服力和掌控力,才亏待了自己爸妈。以前我总觉得有我和我的两个女儿经常回爸妈家就好,没想到他们还是挺在乎女婿去不去的。
这样一想,立马觉得憋闷无比,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
好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时候我不再依赖自己的第一反应。我及时地离开与母亲的谈话场所,到空气新鲜的地方透了透气。
又仔细想了想母亲的话,逐渐觉得这并不是事实,大部分是母亲的主观臆断。
首先,老公最近一次回爸妈家并不是过年的时候,而是一个多月以前。并且这段时间他刚换了新单位,里里外外分外忙碌,经常周六周日都不能休息。这种情况下,他根本没办法去我爸妈家。
其次,前几天他看我妈在我家睡沙发,还特意跑去家具城买了床放在书房,由此看来并不存在不在意我爸妈的情况。
而我的母亲之所以这样说,也是有她的心理原因的。我这两天跟她提起我们周末可能会去日照海边,她立即就把这与老公不回家联系起来。觉得既然有空出去玩,为什么没空回家。
而我差一点,又像从前的很多次一样被她绑架,心生怨念,抱怨老公,回头再与老公吵一架。这样的例子,在我过去的人生中,数不胜数。
(2)
母亲对我们的影响力有多大,很大程度上超出我们所有人的想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距离越近,越容易接受对方的暗示,潜意识里越容易受对方影响。
而母亲与子女的心理距离是所有的亲密关系中最近的一个。
比如如果母亲向儿子抱怨儿媳太懒,绝大多数的儿子都会当即反驳,说哪里懒了,她挺好的。但在这之后的一两个月里,夫妻两个势必要吵一架或争执一番,争吵的主题就是,媳妇儿太懒。
这就是母亲对儿子的心理暗示,儿子的潜意识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而他自己可能完全意识不到。
身为母亲,很少有人认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会对自己的子女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源远流长,直到孩子长大成年了,母亲的赞同或反对,喜悦或悲伤,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巨大的烙印。
(3)
身为女儿,我直到长到30岁,在经历了很多事,读了很多书之后,才慢慢学会仔细思考母亲说过的话,予以甄别,善加利用。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一股脑儿全盘接受,让母亲的观念内化成我自己的想法。
我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成年人,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自由,遇事早已过了仅凭第一感觉的冲动年龄。如果母亲的话让你觉得很内疚,很气愤,不要立刻做出反应,一定要先冷静下来,辩证地思考过后,再给出自己的看法与行动。否则,很容易以偏概全,思维狭隘,错怪了别人,委屈了自己。
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小心地收集国内国外先进的育儿理念,仔细地去伪存真,内化成自己的一套育儿方法。尽量让自己的价值体系完整,不因自己一时的情绪问题而影响到孩子。
好在我的孩子们还小,还有时间让我去慢慢学习,汲取养分,让我去多读书,多实践,不成为偏颇的父母,不用扭曲的观念和狭隘的角度去评判事物。
最近大家都在热议的《欢乐颂》中的樊胜美,活脱脱一个被父母的观念绑架的孩子,即使已经离开父母身边很多年,依然摆脱不了原生家庭的影响。而独立自强的安迪,从小没有父母的陪伴,相对应地也没有父母的影响,反而树立了积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正确地评价自己,不受他人的影响,自主自在地生活着。
所以有人说,有一对糟糕的父母还不如没有父母。
当然我们大部分的父母,远达不到糟糕的程度,只是还不太完美而已。而完美,是我们终其一生,可能都无法追求到的东西。
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努力地完善自己,接受任何一种思想之前,先用自己理性的判断力加以甄别。在将自己的思维观念传导给孩子之前,尽量让其客观公正,尤其不要带着个人的情绪去评判事物,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接受错误的东西。
愿我们都去做一个趋于完美的不完美父母,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拥有独立自主思辨能力的成熟理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