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班上有个同学小莫,性格孤僻,喜欢独来独往。
有一段时间,班里总发生奇怪的事情,不知怎的,大家就锁定小莫为这一系列事件的嫌疑人。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大家看待小莫的眼神都跟以前不一样了。
小莫也感觉到自己成为了大家的怀疑对象,但他从来没有为自己解释过。怪事还是偶有发生,但小莫始终气定神闲,我行我素。
他越是这样,大家就越怀疑他。
后来,小莫转校了。他走后,那些事情还是持续发生,而大家对他的误会自然也就解除了。
几年后,一次聚会上遇到小莫,谈及此事,问他当年为什么默不作声地背这个黑锅。
小莫很坦然地回答,莫须有的东西,怎么解释得清楚呢?就好像一滴墨水滴到了纸上,你想去擦干净,结果越描越黑,倒不如不解释。总有一天,时间会给你一个交代,事情会水落石出。
当时听到他这番话,不由得诧异于他的成熟,同时也开始理解一句话:永远都不要向别人解释你自己。
生活中,我们总是急于向别人解释,解释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做过什么样的事,生怕别人对自己有误解。
但其实,这种解释是苍白无力的。
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懂你的不需要解释,而不懂你的人也不会相信你的任何解释。
很多时候,解释也是需要成本的。与其无谓地浪费时间,倒不如专心去做自己认定的事情。
日剧《被讨厌的勇气》开头有这样一个情节。
女主庵堂兰子去蛋糕店买蛋糕,前面排着长长的队伍。
一个小女孩跑到队伍前面,嚷嚷说要吃店里仅剩下的唯一一块草莓蛋糕。小女孩被家长重新拉回到队伍后面,这时其他人都选择买别的蛋糕。
轮到兰子时,她直接要了草莓蛋糕。
兰子的行为引得所有人纷纷侧目,在众人诧异、反感的眼神中,她却毫不在意地开始慢慢享用那块蛋糕。
此时字幕打出兰子的内心独白: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可以主宰,我们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的。
平日里,兰子也活得特立独行,完全不在意周边人对自己的评价。
确实,生活从来都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松浦弥太郎在《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一书里说,比起随波逐流,我更想以自己的节奏度过一天。
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按照自己的方式过一生。选择做真实的自己,选择依心而行。
如果你总想着证明给别人看,总是急于解释你自己,那么你就已经输给了自己的执念。
而且,有时候仅仅是做好自己,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又何必再自寻烦恼,让别人的声音左右自己的生活呢?
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至少会拥有一种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无论是面对他人的不理解,或是身处并不友善的环境,你都可以选择一笑置之。
不必因此妄自菲薄,也不必忙着迎合他人。
人生是一段迎接冷眼嘲笑、逆风前行的旅途,而你身上那些与众不同的棱角,将会成为你最强大的盔甲。
我们总是习惯于向外人解释自己,却往往忘了自己如何看待自己。
然而人活一世,是为了做自己,不是为了解释自己。
你想坚持原则,不妥协时,别人在背后议论,故作清高;你想戒掉游戏,努力学习时,室友泼冷水,别挣扎了,又是三分钟热度;
你心血来潮,想学习一个乐器,或者想买个品味独特的东西时,旁人迫不及待给你贴上“伪文艺”的标签;
你因为某明星的事迹,在人前表示对他的欣赏,朋友却说,明星都是作秀……
有时候,无力的解释会让你发现人与人之间像咫尺天涯般遥远。
他人一个否定的眼神,一个不屑的态度,就会让你费尽心思的解释化为泡影。
渐渐地,你也就学会不再为了他人而解释自己。
谁也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都满意自己,所以,你只要按照内心所想的去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够了。
就像浦弥太郎说的,人难免会受到周遭事物影响,但我希望自己做每件事的动机都是自发的,与自己有关的事都能自己掌控。
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的学生在门口遇到一个客人,他们攀谈起来。
客人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一年到底有几个季节。
学生回答,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一年只有三季。
他们为此争执不下,这时孔子从屋里出来,他们就向孔子求证。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学生输了,但他很不服气。
等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询问孔子原因。
孔子回答,刚刚那个穿着绿衣服的人是一只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
夏虫不可语冰,人与人之间的三观、背景都有所不同,你和别人理解的往往不在一个层面。
有些时候,向不理解你的人解释,只是白费唇舌。
所以,不是你不够好,只是没有遇到对的人而已。
刘同写过这样一段话:
以前总是去解释去理论,是怕,怕自己得罪人,怕自己被人灭了,怕那些不停蹿动的小感受。现在不去解释,不去理论,还是怕,怕浪费自己的时间,怕自己模糊了焦点,怕影响了品尝现世生活的胃口。
人生真的不需要太多解释,从现在开始,你要有坚持做自己的觉悟,要学会把时间花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唯有如此,到最后才可以说,这一生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