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场合,我们很容易听到一些人的夸夸其谈,伴随着一群人的附和恭维,这个时候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说话最多的那个人多少是有些底气不足的。但是大大小小的场合,这样的情景总是一遍又一遍上演,人们玩着这样的面子游戏,乐此不疲。
细想一下,其实是人急于表达自我所需要的台阶,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很少有人有耐心听你完整的叙述一件事情。所以看到大部分人选择距剧透自己的生活,给别人营造一种类似乌托邦的假象,从而得到一种“社交满足”后的心理快感。
那么真实的生活是不是自己在公众场合所说的那样子呢。未必。至少我所看到是:饭局上夸夸其谈过后,人还是要面对自己最真实的状况。那些看似充满希望的话语随着社交帷幕的拉上也消失的无影无踪。该处理的事情,一件都不会少。这个观点也早已在村上春树的《1Q84》中被反复论证过。
所以,社交满足其实细思极恐,一个人的所思所想,一旦通过公众场合传达出来,那么就必然丧失了它原来的味道。如果你今天在公众场合为了撩起公众的好奇心,你决定提前向大家宣布一个听起来很不错的目标,亲朋好友为你鼓掌加油助阵,此时你变成焦点,每一个人都把目光望向了你,这时候你就容易产生一种已经接近目标的错觉。事实上呢,你连开头都还没摸着呢!
社交满足的浅显意思是人通过社交满足自我膨胀,比如我以前一个好朋友,喜欢把自己一天中发生的重要事情向很多人诉说,再加一点略带夸张的表情,自然而然吸引了好些人的关注,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她还是常常跟我说感觉自己要命的孤独。这时候其他绝对不会相信这么开朗的孩子也会孤独。所以回到问题:社交满足到底是个什么鬼?我觉得所谓社交就像一面魔镜,你对着它,以为展示出了自己最好的一面,你沉醉在这样的幻想中不能自拔。事实上什么都没有改变,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皮肤都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你对自我的幻想。
人生而孤独,会本能的寻找存在感,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家喜欢在社交场合吹牛。但社交满足相当于把自己剖开放在台面上给大家观看,为了得到关注而透支我们的精力,实在划不来。
恐慌造就了无数个社交满足的泡沫,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活在一种焦虑的氛围中。或者说即使表面平静,内心也是一片焦虑。我认为这全都是心里的魔鬼所导致。越是急于得到外界的认可,就越需要先从自我的内心开始出发。延迟社交满足,换来的是自我内心充盈,何乐而不为?
社交满足就像一个跳梁小丑,虽然有名气,但却永远上不了国家大剧院。所以不要自我膨胀,清醒一点,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情吧。
(Linux���_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