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读语文教育类书籍不是第一次,但如此让人汗涔涔痛彻身的绝对是第一次。这本书就是郭初阳的《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
这种愧和痛不是偶遇的,而是自找的。国庆假归来的周一,喧闹的办公室里尤感亲切。“如果我改行不教历史了,就去教语文。”一位年轻精进的历史老师朗声说。教语文么?作为一名从教语文将近20年的“前辈”,我心中一喜,滔滔地对他开始启蒙。介绍语文的术和道之争,以及我所仰慕的语文泰斗们:例如青春语文之王君、生命语文之熊芳芳,还有余映潮、肖培东等大师。如此隆重地介绍一番后,他却简短地说:“我最喜欢的语文老师是郭初阳,还有郭初阳的朋友蔡朝阳。”我愣住了,关于郭初阳,我很久之前读过他的课例《愚公移山》,课堂前卫,令人耳目一新,拓展思考的愚公该不该移山问题,窃以为已经出了古代寓言体裁的三界,深不敢苟同。最近在网上浏览他的《项链》课例,文本解读一如既往的深刻,但在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上预设太强,牵引过力,专家如是说。“他那是外围语文”,我不假思索地批驳。于是他举起了这本书,于是我用了将近一星期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历史老师买来的这本语文教育书籍。
“瘦的郭初阳,瘦的语文课堂。”如是序。瘦子都是挑食的,不好养活。作为胖子一员的我暗暗说。
“爱杀柴桑隐,明溪近讼庭。扫沙开野步,摇舸出闲汀。宿简邀诗伴,余花在酒瓶。”看似一首诗的这六句话作为书的目录,显得玄妙而高超,一种扑面而来的自得自炫让人怀疑且惊惧。
打开书的正文:
[if !supportLists]第一章 [endif]批判我国当前教育的性教育和死亡教育的缺失。
[if !supportLists]第二章 [endif]批判我国某些入选作品的人格缺陷
[if !supportLists]第三章 [endif]批判用某些生活解读文学的教材编改品味之低下
[if !supportLists]第四章 [endif]批判当下的学校教育的桎梏和过错
[if !supportLists]第五章 [endif]鼓励语文教师去研究和创造
[if !supportLists]第六章 [endif]指出当下语文教师的生存之艰难
特别是读完开篇四个章节的体无完肤批判和两个章节的殷切鼓励,还是觉得余威切切,心有恐焉。
第一个问题,郭初阳说的是对的吗?是不是有小题大做哗众取宠之嫌?
第二个问题,如果郭初阳说的是对的,那么我国的语文教育到底缺的是什么精神底色?
第三个问题,在如此严肃的批判之下,隐藏的是郭初阳什么态度?
下面从我以一名农村语文教师的见识来谈我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
是也?非也?小也?大也?
谈到语文教材的编写或许有人多口杂,众口难调之嫌疑,或有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的主观。
性教育和死亡教育的这个最大的缺口,且看语文教材中有限的篇目或断章取义的节选,且看频发的中小学生乃至高中大学的早恋现象及心理事件,这就是最大的明证。或许非语文教材一家之责,或许思品、心理更有责任。但是语文教材以文字的敏感和形象确实更适合做些教育和引导。
记得《致女儿的信》这篇文章刚选入语文教材时,我们语文教师的欣喜和不安。喜的是关于爱情这个主题确实现实而迫切,但是关于童话的讲解确实模糊而抽象形成一种美学意义的爱情。没有直视爱情从产生到结局等多种问题,让人摸不着头脑。在生死观上我们课本涉及到诸如孟子、文天祥、夏完淳的舍生取义,但又感知哪里不妥,不敢深究“义”的意义,防止学生偏颇。尤其是看了一篇日本作家《大树和小鸟》的从友情和环保角度的一等奖说课,更让人啼笑皆非。
至于对古文的诸多人格缺陷《第一次抱母亲》的母爱垄断说,《祭十二郎文》的精神不健全,《陈情表》的奴化卑劣,《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错误解读,以及被神话的孔孟的节选的不系统问题,暴露了语文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的不自信,我们的解读其实有民间版和正统版之分。只不过从不敢戴着乡野突围。
说到文学与生活问题,所举课例中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材本身的谬误和牵强,交者也有所体会,冗长的内容和不和谐的节奏,不合逻辑的情节,让人无所适从。深表赞同。
至于让人向往的泡桐树中学时代以及新概念作文的陨落,只能让人慨叹。
诸多问题暴露了我们语文教师既读书少见识浅,又有不负责任之嫌。在考试至上的狭窄理论上,我们关注了文章的语言形式,在内容和价值观上,维护教参金言,一字不敢动,一字不敢偏,以至于重大问题滑行而过,形同虚设。试想当前的高考改革的暂停,全国“罢物理”的选择急功近利,暴露出一个民族的心态,如此惶急不安,舍本逐末。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该不该负责?
语文教师到底缺什么?
试想教材编写既有如此诸多的缺陷,而我辈普通一线语文教师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追随和执行,甚至穷尽终生精力,是何等可笑可悲。有时唯恐自己揣摩圣意不到而惊惧,有时还为自己似乎理解教材而自鸣得意。左手教材,右手教参,寻找用人的语言能讲之句;左手试卷,右手答案,强词夺理。解读教材时,与编者对话,与作者对话,却惟独没有对自己对话,没有生命对话,对社会对话。精神之麻木,态度之奴性,比闰土有过之而无不及。
语文老师缺钙,一是精神之钙,二是行动之钙。精神之钙需学习,需坚定。行动之钙,却需鞭策,需常新。
批判背后是何居心?
我想:所有的批判,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全书前四章的批判,让人对号入座,剑戟入身,痛彻心扉。后两章的鼓励却又极其热情,其中有一句话,只要你在这个行业三年就有发言权,并且慨叹语文教师生存环境之可怜,又不惜与之决裂,走出行业。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或许这本书从后往前看,始于同情,基于鼓励,来点问题,提点建议,更能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接受习惯。但是,又流于常俗,会被快速淹没。一本好书,是从不媚众,从俗的开始的。
正如郭初阳所讲:语文教师就是要打开自己,保持心灵的开放,用自己真实的生活与真切的思考,与孩子们建立联系,在完整而不分裂的自我中,编织一张有凝聚力的网。在他的课堂之中,没有人拥有绝对的真理,而每个人都有要求被理解的权利,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的每个重要线索都要被尊重。
用阅读滋养灵魂,用思考磨砺思想。追求灵魂独立,摆脱精神的枷锁。
教材,应有惊人的美丽。如果没有,就自造一个世界。
行动,未来就是现在。改变,就是意义。
郊外春已到,城居者快醒来。
向年轻的思想家们致敬。
2018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