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本来你定的计划是一天一本书,并写一篇读书笔记。但是今天碰巧时间比较宽裕,可以读两本书,写两篇读书笔记,你会超额完成自己定的计划吗?
根据我这几天的经验,由于读书省力,甚至可以说是放松身心,就不由自主地读两本,读书笔记也逼着自己写两篇,还想着如果明天没空,今天完成的也可以匀做明天的任务。
然而,事实是,我总是不由自主的贪心,书读完了一本还想再读一本,读书笔记却懒得动笔,而且其他事情也懒得做了。
这真是很糟糕啊,因为本来是有计划性的一天,却因为临时读书的兴致起来,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导致原本计划的其他事情没法做了。
如果你的时间很空闲,读书当然是一大乐事,多多益善。
但是如果又要做家务,又要照顾孩子,又想提升自我。另外还有工作需要做,各种琐碎事情也会随时冒出来。这样罔顾计划,只图一时之兴的事情,还是少做为妙。
时间管理从9月份践行到现在,也有整整四个月了,除了“要事第一”和“断舍离”两个体会之外,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要形成“固定时间表”。
让自己从靠脑子指挥做事,到靠身体惯性去做事。
举个例子,我每天晚上都会觉得洗漱真是一件麻烦事,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因为洗脸之后的护肤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面膜15分钟,其余流程5分钟,总共需要20分钟,往往拖到十点多才做,结果磨蹭完,一看时间,完了,都快十一点了。
连累第二天六点多才能起得来床,而我之前的设想是五点半起床的呀,早上七点之前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因为无人打扰。
如果养成了规定时间洗漱的习惯,让洗漱、护肤成为身体的惯性,就不会觉得麻烦了。
所以同理,还是得自制一点,即使看的再入迷,也应该是保持“每天一本书,一篇读书笔记”的节奏。
今天终于读完了陈美龄的《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书确实是一本好书,但因为有刘墉的珠玉在前,这本书不那么有趣,竟读了三天,而刘墉的书却以每天一两本的速度快速读完,又买了十几本新的。
若论培养孩子的成效,单从两位作家儿女所考入的大学而言,无疑是陈美龄更胜一筹,斯坦福(世界排名第三)比哈佛(第六)和哥伦比亚大学(第十五名)要好一些。但就从书中所获得的收获而言,刘墉的书远胜陈美龄的书。
陈美龄的书,我估计只有为人父母者会看,细细品读,也确实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之处。
比如八岁之前,要让孩子多接触外界以使脑突触不断复杂化,如何为孩子择校,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给孩子喝甜的饮料,如何保证孩子的营养等,只有一个母亲才能写的如此细致,并在日常生活中执行到位。
有读者感慨,陈美龄说的都很对,但就是做起来特别难,我也有同感。但就从小不给孩子喝甜饮料这一点,我就无法做到,两个娃总是吵着要喝饮料,出门在外难免不被娃要挟得逞。
然而虽不能完全效仿其书中做法,但有一点我特别想去学习,就是书中传达的热爱学习,随处都可以学习的理念。还有热爱生活之美的理念也值得学习。
就说说今天发生在公园里面的事吧。
今天外出办完事,我需要带9岁的大女儿回家。我没有选择坐公交车,而是带她穿过公园走回家。今天小雨霏霏,我们两个撑着一把小小的花伞,走在公园的小路上,路过海底世界,大宝说,“啊呀,这里我好像来过呢。”我笑眯眯地说:“暑假里你们学校不是组织过一次活动嘛。”大宝嘻嘻一笑。
走过一个测分贝的仪器,分贝只有五六十,很安静,我就学狗叫,分贝一下子蹿到91,大宝也学狗叫,可她是小狗,声音没我响,才87左右。大宝还饶有兴致的问我:“妈妈,你说分贝会不会有人能到100以上啊。”我说:“嗯,有可能啊,乐乐如果尖叫,估计就行了。”
确实,三四岁孩童的尖叫声是很锐利刺耳的,分贝高的可以把成年人的耳膜震破,我就曾经看过一个新闻,飞机上一个顽童冲身边的妇人尖叫,结果直接把她的耳朵叫聋了。所以我对小宝在我耳朵边尖叫是心有余悸的,但她情绪不稳时,总是警惕着不让她靠近我的耳朵。
靠近枣阳路大门的公园主干道,苍天大树郁郁葱葱,从下往上看,高达三四十米的大树茂盛的枝叶遮蔽了天空,如果只看头顶上的这番景象,仿佛置身大森林。
我突然想到,何不让大宝温习一下刚学过的跟树木的英语呢。便让她用英语描绘树木,大宝很感兴趣,立刻噼里啪啦说了一段,“Look at the plant,it has a trunk.It is tall and big,it has some leaves,they are small and green.This is a tree.”我纠正了两个语法错误,大宝很认真的跟读,这效果比我呆在家里催她学英语要强多了,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一来到大自然,求知欲都增强了许多。
今天的公园之行,不再像之前走过的那些路那样乏味,以前只是为了抄近路而选择走公园,而现在,是带女儿领略大自然的美,并寓教于乐。
就像《时间管理手账》这本书说的,要尽量为亲子时光创造出一些与众不同、闪闪发光的拼图。